有現實考量 陸專家解讀李在明爲何重提要當中美「橋樑」
陸專家解讀李在明爲何重提要當中美橋樑。圖爲8月25日美國總統川普(左二)在白宮歡迎李在明(右二)。(新華社資料照)
大陸黨媒《環球時報》19日報導,美國《時代》週刊網站18日刊發對韓國總統李在明獨家採訪,這是他就職以來首次接受西方媒體專訪。李在明表示,韓國將與美國站在一起,但需要管理好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避免走向對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陳向陽表示,韓國欲在中美間扮演調解角色的構想,並非首次提出,其背後既有歷史政策延續性,也有基於當前國際形勢的現實考量。
李在明在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國內政局穩定下來是我(就職以來)最大成果之一。」他說,韓國正處於「非常嚴重的危機」之中,政府此時要推動經濟重回正軌,保障國民享有更多機會。
《時代》報導,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李在明希望將韓國定位爲東西方之間的「橋樑」。雖然有批評人士認爲他可能與美國走得太近,同時華府是否還是可靠夥伴也遭到質疑,但李在明堅稱,通過鞏固與白宮的關係,韓國仍有條件在該地區充當「交流與合作的橋樑」。
「我們將在新的全球秩序以及以美國爲中心的供應鏈中,與美國站在一起,但我們有必要管理好與中國的關係,以免與他們對立。」李在明坦言,他擔心如果處理不當,韓國「有可能成爲兩個不同陣營對抗的前沿陣地」。
《環時》報導,就此,陳向陽分析,韓國試圖在中美間發揮橋樑作用的提法,可追溯至金大中政府時期,核心目的是避免在中美博弈中被迫選邊站隊。此後多屆韓國政府都提出過要做「中美理性的橋樑」類似主張。
陳向陽認爲,李在明此次重提「橋樑國家」角色,與韓國即將舉辦亞太經合會(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密切相關。作爲東道主,韓國希望通過邀請中美領導人共同與會,推動兩國關係出現緩和跡象。若能在促成中美領導人會晤方面取得進展,不僅有助於緩解韓國自身面臨的地緣政治壓力,也能提升其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