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榮吉教育基金會攜手東海、南洋理工大學 共推偏鄉童赴新加坡學習

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副院長陳志銳針對亞洲教育創新進行演講,分享新加坡在教育治理的經驗,也建議透過跨國合作交流建立共同策略與教育提升。圖/東海大學提供

「2025亞太教育心理論壇」今在新加坡管理大學舉行,駐新加坡臺北代表處代表大使童振源強調,疫情、少子化與地緣政治等多重挑戰,使教育體系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副院長陳志銳說,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社會安定與下一代適應力的基礎,「唯有在動盪中維持教育穩定,才能確保亞洲的長遠發展。」

「2025亞太教育心理論壇」由位於新加坡的亞洲應用心理學學會與遊榮吉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東海大學公共事務暨校友服務處與臺灣新媒體教育與科技協會協辦。

童振源表示,面對新科技與新環境,教育已面臨巨大挑戰,必須重新學習與體驗,以培養「面對不確定的能力」。他認爲現今教師的責任不只是教育傳遞,更是如何培養心裡的素質與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教育的本質之一更是陪伴彼此在不確定中成長,這也是所謂「教育韌性」的真正精神。

童振源支持教師海外學習,孩子走出偏鄉,也期待東海大學和遊榮吉教育基金會可幫助孩子到新加坡學習。

陳志銳則針對亞洲教育創新演講,分享新加坡在教育治理的經驗。他建議透過跨國合作交流建立共同策略與教育提升。他強調,教育國際化必須兼顧偏鄉與弱勢羣體,唯有資源共享,教育的公平與韌性才能落實。

遊榮吉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沈中元說,這場論壇展現跨國教育合作的決心,也預告未來偏鄉學童與教師,將因國際交流而獲得新的生命力。他宣佈,將與東海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將合作推動「偏鄉學童赴新加坡學習英文計劃」及「偏鄉教師進修心理輔導教育課程」。

東海大學副校長張嘉修表示,教育韌性需要理論與實務並進,並強調「臺灣與亞洲的教育經驗應透過 SCI

SSCI 發表,轉化爲全球共享的知識資產。」他呼籲學術連結成爲亞洲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

會議引言人、東海大學EMBA教授黃兆璽說,教育韌性並非奢侈品,而是保障孩子學習權利的基本防線。他指出,「唯有攜手縮小數位落差、強化心理支持,才能讓教育在逆境中不只是生存,而是成長。」

北京師範大學葉建宏教授則以「人工智慧與心理學視角」爲題,提出 AI 在教育心理研究中的應用潛力,認爲未來教育必須結合數位科技與心理科學,才能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保持韌性。新加坡國立大學Dr. TONG Yen Wah也說,偏鄉學童赴新加坡進行體驗學習,能開拓視野、提升跨文化適應力,「這將是孩子一生中難得的重要養分。」

「2025亞太教育心理論壇」 今在新加坡管理大學舉行。圖/東海大學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