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方便實惠有人擔心食品不安全小區“買菜羣”到底香不香?

小區團購人氣旺每次能訂一車貨

果蔬攤位擺進小區,猶如辦起了熱鬧的大集……這是小區團購提貨現場的一幕。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很多小區都存在團購羣,購買的貨品五花八門,從水果蔬菜到鮮花零食,再到魚肉蛋奶。團購的方式不同,有的利用微信小程序,有的在微信羣裡接龍。“團長”的身份也各異,有的是小區居民,有的是專做批發的商戶,甚至還有小區周邊的房地產經紀人。

“不僅方便,價格也相對便宜。每次開團,都有大批居民報名。”家住東城區交東小區的王女士在團購羣裡買過幾次果蔬,吃着都不錯。該小區周邊超市、便民菜點應有盡有,可是這個擁有400多人的團購羣仍然人氣很高。每次大家在羣裡“點單”後,“團長”第二天就會拉來一面包車的果蔬,在小區裡找個角落擺攤開售。在王女士看來,這種熱鬧場面與“團長”的熱情服務和羣裡融洽的氛圍分不開,“‘團長’經常給老人送貨上門,羣成員還時不時分享做飯心得,這一來一往間拉近了大夥兒的距離。”

不過,記者採訪中也聽到一些人反映,參加過幾次團購都踩了雷,不是貨不對板,就是收到爛果,讓人直後悔。

隨着城市精準化服務水平提升,越來越多的商超、菜站開到了家門口,生鮮平臺也能直送到家,給居民採買日用品帶來了很大便利。但在部分小區,各種團購羣依然很活躍,居民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覺得方便實惠,滿足了“私人訂製”;有人擔憂品質和售後難以保障;還有人認爲可能涉及無證經營或異地經營。小區團購靠譜嗎?當下到底還“香不香”?物美價廉和安全規範能否雙全?讓我們一起聽聽大家的看法。

各有說法

支持

性價比高可私人訂製

住在交東小區的李女士早已習慣“參團”。“想要什麼就在羣裡說一聲,人家都能給留着,類似私人訂製。很多菜品都有特色,有些是超市裡沒有的。”她一邊說,一邊給記者展示着羣裡的採買信息。只見裡面很熱鬧:有的居民不僅“曬”出新團購的菜品,還會教大家一些拿手菜;散養土雞蛋等土特產人氣最高;有時候“團長”還會帶貨自家種的西紅柿、黃瓜等。“除了農家自己種的,其他產品也都經過他們精挑細選,大家買過後都認可。”李女士說。

於女士家住昌平龍博苑小區,小區的團購羣已經存在四五年了。目前,她所在的微信羣已經滿員,二羣和三羣已陸續開羣。她也曾用過其他平臺的買菜服務,但比較之後還是更願意“參團”小區購物羣,感覺性價比更高。

附加服務贏得了信任

團購羣的“服務+”也爲其增添了吸引力。在龍博苑小區,居民說,他們團購羣的“團長”是小區門口的一家房地產中介的工作人員。這名工作人員是個女孩,組織團購的同時會提供很多暖心服務。“平時如果有材料需要打印,可以直接去她們店裡免費打印。她還經常製作一些小禮品送給大家,只要報名就可以領。”居民說,這種附加服務貌似微不足道,但能讓大家建立密切聯繫,增進信任。

交東小區居民張女士說,她是團購羣的老主顧了,年齡大了下樓不方便,“團長”經常把菜給送到家門口,“我在羣裡要一棵白菜,馬上就有人給送到家,這多好啊!”

反對

貨源售後都沒法保障

住在海淀區安河橋附近的王女士說,她們小區的團購羣是一個商販建起來的,“團長”開抖音直播,分享到羣裡,然後大家自願購買。她曾買到過品質不好的葡萄,收到時爛了不少,雖然“團長”按比例退了款,但她很快就退出了,對貨源實在是不放心。

很多居民提到,小區周邊的超市不少,而且走幾步路就能到。對他們來說,品質和安全更重要。“我一般都去正規的超市買菜,他們有專門的品控,團購羣裡的東西全憑‘團長’一張嘴,根本無從覈實。”

朝陽區泰利明苑的居民趙女士說,這種購物模式沒辦法讓人判斷來源、質量,更弄不清生產或運輸流程是否規範,安全難保障。此外,現在的網購服務也很方便,比起“三無”的團購羣,她更願意購買官方平臺的產品,直接送到家,售後也有保障。

“轟炸”式推銷不勝其煩

“我加羣就是買點菜,不成想羣消息鋪天蓋地,有的還是@全體成員,我以爲出了啥事兒呢,急忙去看,結果就是個廣告。”一位居民說,每天被羣裡各種推銷信息“轟炸”,不堪其擾只能退出。

居民郭先生曾加入過一家茶飲的團購羣,本來是奔着便宜去的,可以免掉外賣平臺的湊起送價和包裝配送費,沒想到“團長”每天在羣裡多次@全體成員,即使他已經開啓了免打擾,也還是無法規避。

專家

團購行爲要分類界定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自豪認爲,若“團長”以營利爲目的持續從事商品銷售,且未辦理營業執照或相關許可證(如食品經營許可證),則可能構成無證經營。也有例外情形:若“團長”僅偶爾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如自家種植的蔬菜水果),可免於登記。

此外,偶發性、非營利性團購,以鄰里互助爲目的,不持續營利,一般不認定爲經營行爲;若“團長”通過已註冊的社區團購平臺接單,且平臺具備資質,則合法性較高;由物業或社區組織的公益團購,不以營利爲目的,通常合規。居民在參與團購時,要注意查驗資質證明並保留交易憑證。

精準供需宜疏不宜堵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研究員李曉壯認爲,小區團購是一種精準供需的社會交往模式,宜疏不宜堵。羣內相互之間有一定信任關係,“團長”發起供給性內容,羣成員根據需要自行選擇,而後團長按需送貨。這種模式不僅滿足了居民需求,還促進了商品的流通。他進行社會調研時發現,在一些缺少便利店、菜市場等配套服務設施的小區,團購羣尤其多,它們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家的需求。如果固定時間、地點,而後打掃好衛生,不影響市容市貌,那麼它也不失爲一個好的模式。總之,他建議根據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施策。

社區探索

果蔬站入駐小區老人享上門服務

爲方便居民買菜,各小區都想了不少辦法。在海淀區復興路40號院,菜站、果蔬站入駐小區,居民不用出大門就能買到新鮮平價的果蔬,下樓不方便的老人還能享受上門服務。

“我們小區是典型的‘雙老’小區,建成年代久遠,常住居民1.2萬人,其中將近40%都是老年人。其實,小區周邊有生鮮超市,可一去一回得走20多分鐘,很多老人覺得不方便。也有不少年輕人跟我們反映,下班回家已經很累了,不想再去超市,如果能順手在樓下買到菜就好了。”社區黨委書記劉梓婷說,瞭解到居民的訴求後,社區開始多方進行協調,最終把水果蔬菜引進到小區,讓大家不用出大門就能解決“菜籃子”問題。三年前,第一個菜站就是這樣建起來的。通過專業部門尋找符合資質的菜站,並對菜品進行把關,而菜站也由兩家公司輪流經營,互相競爭,以保障居民買到的蔬菜新鮮又便宜。

小區中間有個中央花園,菜站建在東側,西側的居民如果買菜還得穿過花園,仍有些不方便。鑑於東西兩側的居民樓屬於不同的產權單位,社區去年又協調西區鐵建物業建起了果蔬站。這樣一來,兩邊居民都能下樓就買到新鮮菜。如今,菜站和果蔬站生意紅火,頗受小區居民歡迎。

“小區裡還有一些高齡獨居的老人,由於行動不便無法經常下樓購物。爲此,我們協調產權單位,爲老人提供上門送菜服務。”劉梓婷說,去年冬天約有30位老人享受了這種服務。

網友熱議

“我從來不參與團購,對水果蔬菜的質量不太放心,不如去家門口的菜店買,能看得見,還能仔細挑選!”——用戶7969650945

“我偶爾參與團購,主要看羣裡提供的商品種類,如果有一些物美價廉的外地土特產,我就會下單。”——正要說啥

“我在小區團購羣裡買過一次外地的水果,看照片視頻覺得挺好,說的是現摘現發,但收到後很多皺巴巴的,很不新鮮。”——用戶7971297450

北京晚報記者景一鳴鹿藝佳實習記者成進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