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商機兩樣情…臺中港連續7年掛零 基隆港今年預估迎接440艘郵輪造訪
基隆港務分公司統計今年國際郵輪旅客人次,研判可恢復疫情前水準。圖爲今年7月30日麗星郵輪「領航星號」首航基隆港。圖/基隆港務分公司提供
臺中港今年郵輪停靠數仍掛零,綠營議員質疑市府招商成效。反觀基隆港郵輪產業今年明顯復甦,港方表示,今年1至9月已靠泊343艘次、旅客達76.6萬人次,評估今年應可恢復疫情前近百萬人次水準。
民進黨臺中市議員楊典忠今天在議會質詢時,引用臺灣港務公司的統計數字,指去年基隆、高雄、花蓮、澎湖及蘇澳港都有郵輪停靠,唯獨臺中港掛零。他質疑市府一再以潮差大、環境觀感不佳等理由解釋,分析報告盡是限制與障礙,導致臺中成爲郵輪觀光熱潮中,「唯一的零(冷)港」。
臺中副市長黃國榮表示,郵輪航線主要由中央與業者主導,再由地方行銷與配合推廣。郵輪進港必須地方與中央政府合作,前幾因爲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過去7年間僅有1艘郵輪曾嘗試駛入臺中港,但因氣候條件限制作罷。
基隆港發展郵輪產業多年,國際遊輪旅客2019年曾達94.6萬人次。隔年爆發新冠肺炎,嚴重衝擊郵輪產業。疫情趨緩國境解封后,郵輪商機逐步回升,基隆港務分公司統計今年1至9月,國際郵輪已累計停靠343艘次、旅客共76.6萬人次,全年度預估可達440艘次,旅客人次應可恢復疫情前水準。
爲了吸引國際郵輪造訪基隆港,港方透過參與國際郵輪行銷會議、論壇,同時組團出國拜訪郵輪航商,並與觀光署、航港局及北北基政府合作推廣,搭配國際客船優惠措施,成功推升郵輪商機。
基隆港務分公司表示,基隆港位在北臺灣,往北可發展日本、韓國以都會面貌爲主郵輪產品,往南可發展越南、菲律賓航程,疫情前曾爲亞洲第二大郵輪客源市場。臺灣人對郵輪旅遊接受漸高,北臺灣政經中心民衆消費力較高,成爲穩定客源。
港方說,基隆港客源市場以本國旅客爲主,近年來逐步加強行銷力道,爭取外國人搭機來臺轉搭郵輪(Fly-Cruise),期待擴大客源市場,增加在臺人均觀光消費。
港方認爲,基隆港相較於臺灣其他港口,更加吸引國外郵輪觀光客造訪的優勢,包括觀光資源豐富,容易分流人潮,除在基隆市區景點,還可前往九份、野柳和臺北故宮、101大樓等知名景點,避免旅客大量郵輪旅客集中,降低旅遊品質。
基隆港務分公司統計今年國際郵輪旅客人次,研判可恢復疫情前水準。圖爲今年7月30日麗星郵輪「領航星號」首航基隆港。圖/基隆港務分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