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有趣,這羣師生刷新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表演紅色舞臺劇《青春之我》。受訪者供圖

夜幕降臨,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劇場內,燈光漸起,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在這裡展開。舞臺中央,身着粗布長衫的學生演員,眼神堅毅、語氣激昂,他飾演的李大釗正站在百年前的講臺,向臺下“穿越”而來的老師和同學們高呼:“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這一幕,彷彿將臺下師生瞬間拉回到那個風雲激盪的年代。

“今天演繹的這個片段,選取了李大釗先生在大學講臺上授課的場景。我們反覆研究史料,力求還原當時的服裝樣式、道具細節。”臺下,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師彭佳榮和該校財經係指導教師們的目光都緊緊鎖定舞臺。對他們來說,這次“破壁”始於一種焦慮。“只講課本上的理論,同學們感覺遙遠。”彭佳榮說。

如何讓書本上歷史知識的傳授過程,變得更加可感受、可觸摸,甚至可參與?一個靈感在彭佳榮的腦海中閃過:何不用舞臺劇來演繹紅色歷史?學生們有活力,有表達欲,排練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度的學習和碰撞。

想法很美好,實踐卻步步維艱。“最初《青春之我》劇本就是照搬課本上關於李大釗的片段,乾巴巴的,連我自己都看不下去。”彭佳榮翻着學生寫的第一版劇本直搖頭。爲此,她和幾個學生一起“泡”在圖書館,翻閱大量史料,查找李大釗的生活細節,最終找到了可以讓年輕人共鳴的精神特質。

讓毫無表演經驗的學生演繹先烈,情感怎麼表達?“學生排練時總笑場”,彭佳榮就請校內通識課老師指導臺詞,組織觀看優秀影視片段。“最重要的是理解人物的精神內核。”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學生楊璇在反覆揣摩中,發現李大釗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信念,和自己當年高考前的心路歷程有共通之處。“都是咬牙堅持,爲了認定的目標而奮鬥。”

努力最終結出了碩果。《青春之我》在校內演完後,同學們都很感動。“當李大釗說出‘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時,我覺得那不僅是對國家,也是對我的叮囑——必須把知識技能練紮實,才能在自己的專業裡持續發光發熱。”楊璇說。

更讓彭佳榮驚喜的是,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力在排練中飛速提升。“看到學生們爲了演好角色自發去研究歷史、討論劇本;看到同學們演完後,對自己的專業更認真負責了,我知道這‘戲’,做對了。抽象的理論,在戲劇衝突和情感共鳴中,沉澱爲青年學子對責任、擔當和信仰的具象理解。”彭佳榮說,“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思政課有溫度、有深度、有厚度。”

與彭佳榮的舞臺劇探索不同,唐山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王娜娜的“破壁”利器是新技術與最樸實的泥土。王娜娜在日常教學中發現,學生可以熟練使用各種科技產品,但對理論的理解有時卻浮於表面。“比如,VR很炫酷,但看個熱鬧就過去了。”王娜娜很清楚,技術只是橋樑,核心是內容和目的。她的焦慮點是:如何避免“科技秀”,實現“深度學”?

於是,王娜娜開始研究革命先驅生活過的居所、烈士英勇就義的遺址……她將這些承載着厚重歷史記憶的場景進行數字化還原,並設計融入教學課件中。然而,在調試階段,就出現了很多問題。“老師,我頭暈!視角轉得太快了!”“這個革命故居的模型細節有些空泛,缺乏真實生活的氛圍感。”王娜娜便立刻與技術團隊反覆調試設備參數,優化場景間的過渡方式。同時,她帶着同學們蒐集更豐富的歷史照片、檔案記錄和相關的回憶文字,盡最大可能再現那個時代特有的生活細節與激盪的精神氣象。“技術的呈現必須服務於教育目標。每一個場景都預設了引導學生們思考的問題:在這平凡的角落裡,那些青年革命者奮筆疾書時,胸中激盪着怎樣的理想?面對犧牲的終極考驗,支撐其慷慨就義的強大信念又是什麼?”王娜娜說,“目前,我們在學校裡打造了一個虛擬仿真教學基地,並藉助紅色場館資源,構建了20餘個‘雲上紅色地圖’,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雲遊’紅色地標。”

此外,王娜娜還組織學生一起去調研,收集素材。大家帶上雲臺、錄音筆,去實地採集一手素材,回來製作成視頻課再分享給所有班級。這讓學生變成了思政內容的創作者和傳播者。“以前覺得紅色教育基地的報告很枯燥,自己拍了才知道,國家的發展變化背後有那麼多人的奮鬥故事。”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工程造價專業學生李佳說。

線上突破之後,王娜娜又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田間地頭。王娜娜帶着學生們在河北省遵化市沙石峪村聆聽“萬里千擔一畝田”的當代愚公精神時,學生們丈量腳下的青石板。“VR讓我們‘看見’紅色遺址,而這裡讓我們實地‘觸摸’到了。”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王可說。

“田間的困惑是真實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最生動的思政課。技術帶大家‘臨其境’,泥土讓大家‘知其味’,思政課的學習則指導大家‘解其惑’。”王娜娜說。

“其實,一堂堂不斷創新的思政課,最終抵達的,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那片最堅實、最滋養的沃土——讓他們真正讀懂信仰的力量,明確奮鬥的方向,並將這份力量與方向,融入自己腳下的職業之路與人生征途。”王娜娜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