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孤獨死!專家籲建「弱連結網絡」 社區幫預警

臺中一名八十二歲獨居婦人因屋內管線漏水造成用水量暴增至七千多度,抄表員察覺異常並通報里長後才揭露其孤獨死;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老婦因水錶異常才被發現身亡,凸顯在社會快速走向孤獨化,最終在乎自己的恐怕是自來水公司;專家指出,單靠政府揪出所有孤獨死是不可能的,唯有強化弱連結通報才能建立綿密的預警網。

沈政男引用官方資料指出,內政部民國一一二年通報的獨居老人將近百萬人,但各界估法差距極大,從五萬到七十萬皆有,連獨居老人到底有多少都沒共識,可見社會並未真正重視,北市一年約通報百件孤獨死,日本一年則多達七萬件,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孤獨死勢必會愈來愈多。

他強調,孤獨死不是老人專利,愈來愈多案例出現在年輕族羣,不少年輕人不婚不生、下班回家吃外送、上網匿名吵架,在現實裡極度孤獨,孤獨死是每個人遲早面對的現實,呼籲現代人多關心身邊的人與周遭的鄰居,否則下個因電錶或水錶異常破門的人,就在自己身邊。

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表示,衛福部啓動獨老普查後的資源,勢必優先投向高風險獨老,但像曾婦這類被列爲低風險的個案,僅靠政府與社工例行關懷,是無法及時揪出孤獨死,須依賴社區建立「弱連結網絡」。

他說,低風險獨老平時會固定出現在社區中的生活場域,如長青食堂、剪髮店或菜攤,村裡鄰長應爲列管者建置個人化「社區觀察網絡」。

只要其中任一家業者發現獨老久未現身即可通報;村裡鄰長再向其他弱連結據點確認,若多方皆反映未見其人,便能立即啓動高頻率關懷,纔能有效降低孤獨死的風險,並非全仰賴社工問安、按門鈴,一旦獨老拒絕關懷,等同關上與社區連結大門,反而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