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粉刺就想擠?食藥署喊「別亂擠」 揭毛孔現象:鼻貼布拔的全是它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並非所有在臉上出現的「小黑點」都是粉刺,大家要注意區分。示意圖。圖/ingimage

現在大家都非常重視形象管理,如果在臉上發現黑頭粉刺總是「欲除之而後快」。然而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並非所有在臉上出現的「小黑點」都是粉刺,大家要注意區分。

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化粧品粉絲團「TFDA 化粧品安全使用」發文,表示我們的臉上有3種常見的毛孔現象,大家熟知的黑頭粉刺與白頭粉刺只是其中的兩種。

黑頭粉刺常出現在鼻翼、下巴、額頭,由增厚老化的皮脂和氧化角質組成,是毛孔堵塞氧化的現象,能夠擠出「角栓樣」的物質。白頭粉刺則是由增厚老化的皮脂和未開口角質組成,是皮脂腺口堵塞造成的,在臉上呈現微凸發亮的白點。它比黑頭粉刺難擠,還容易紅腫,擠出來的東西會是白色小米粒狀的。

處理兩種粉刺的方式也不太一樣,TFDA建議在處理黑頭粉刺時使用去角質的產品,並避免過度清潔導致刺激或反黑。處理白頭粉刺則建議使用角質調理與控油產品,同時要剋制住自己「擠乾淨」的慾望,以免引起發炎或變成痘痘。

第三種則是皮脂管絲,大家用鼻貼布拔出來的往往都是它。它在臉上呈現灰白至淡黑色,會讓毛孔看起來油油的,摳出來時是「細細長長的油脂條」。皮脂管絲是正常的代謝現象,由皮脂與角質氧化組成,TFDA建議大家在保養時注意清潔與控油即可,千萬別將皮脂管絲錯當成粉刺亂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