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運動爲健康“充值”
【晨曦走筆】
從瑜伽、健身,到騎行、露營,再到“特種兵式旅行”“City Walk”,當下許多青年人將消費對象投準體育運動。縱觀這一新風尚,鬆弛、輕量與社交化趨向是當下青年人運動消費的新特點。
不少青年希冀藉助運動消費,提升生活的“鬆弛感”。筆者注意到,身邊許多身着西裝的職場青年總會購入一套寬鬆舒適的運動裝,放在辦公室內或汽車後備箱中,下班後“搖身一變”,來一場快樂運動,只爲去除“班味”、鬆弛內心。戶外運動的悄然崛起也對此予以印證。不同於室內活動,爬山、騎行、潛水、滑雪等項目日漸成爲流行項目,原因之一或許在於大自然爲久在城市裡的上班族提供了切換心理頻道的密鑰,身體動了起來,心情靜了下來。
“輕量化”是運動消費的另一新特徵。一是價格之輕,物美價廉的跑鞋依然有其市場,簡約時尚的穿搭亦受到年輕人青睞。在調研中,筆者愈發感受到,不少人開始與盲目花錢保持距離,轉而追求自己的“質價比”。二是方式之輕,健身月卡、短期課包、租賃裝備等靈活的付費方式,因其一次性投入成本的降低,而深受青年歡迎。三是強度之輕,許多人樂於選擇普拉提、城市漫步等體能要求較低的運動。畢竟,小而美的活動易於參與、便於開展,使得現代人在快節奏、碎片化生活中得以進行身體能量“快充”。
再言之,運動消費的“社交屬性”也得到了青年羣體的重視。以往,一些集體活動總面臨難以成行的窘境,不是約不到人,就是約不到合適的人——水平不等的幾人在比賽過程中互相勉強與遷就,過程並不歡愉。如今,各類App和小程序則提供了精準匹配的運動選項,確保消費者能夠找到類型相符、時間相稱、地點相近、實力相當的若干隊友,之前素不相識沒關係,一起運動後便可能收穫一份新鮮、難忘而有質量的友誼。
運動消費風尚漸起,那麼,比起看電影、打遊戲等消費行爲,“這屆年輕人”緣何擲金於體育?“爲了健康”是筆者調研得到最多的迴應。通過運動增強體質、保持健康,合情合理。那不由得追問一句:較之公園跑步、室內跳繩等免費運動,他們甘願爲之買單的心思又在哪裡?筆者走訪多地、訪談多人,從林林總總的說法中提煉出一個概念——“自我約束性的健康充值”。由從不言體育的“運動絕緣體”成長爲一天不鍛鍊就渾身難受的“運動結緣體”需要毅力,有些運動時間一長也難免覺得枯燥、難以維持下去,於是不少年輕人選擇通過買裝備、買產品、買服務等方式來約束自我、支持運動習慣的養成,正所謂“樓下的乒乓球室不一定去,但在外辦的健身卡卻一定要珍惜”。如此一來,付費之後,健身卡成爲寫給自己的承諾書,專業裝備將內心提醒具象化,私教課也是爲了克服惰性。因此,從某種角度看,運動消費能爲自我建構起約束性的健康敘事:用真金白銀購買一個堅持的理由。
從短期看,探索“運動+”模式或能打開多元消費空間。譬如“運動+娛樂”,筆者覺察到,有城市場館創新打造開放式運動空間,將體育與多類娛樂場景融爲一體,顧客在球場上盡興後,還能轉場唱首歌、喝杯咖啡,身體和情緒先後得到滿滿的放鬆。再如“運動+科技”,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虛擬騎行、虛擬滑雪等運動場景,讓消費者在家中即可來一場沉浸式的運動體驗。
長期而言,培養熱愛體育、善於理財的社會文化是保障運動消費行穩致遠的關鍵。這既需要在觀念培育上,開發運動文化與消費觀的相關講解,如針對賽事門票、運動裝備購買等體育場景,推廣理性消費理念——並非拒絕投入,而是要把錢花在刀刃上,讓每一份投入都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這也需要社會各界把這件事重視起來,給予健康的運動消費更多支持,如在社區空間中,組織鄰里運動會、趣味運動會、健身打卡活動,並結合本地商業資源提供消費優惠,形成可持續的社區經濟循環,進而助力青年人爲健康充值的賬單發揮更大效益。
(作者:張帥,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