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材料 新世代綠色製造新典範

財團法人塑膠中心副總經理許祥瑞指出,永續材質圖書館將國際視野鏈結在地價值,在民衆、政府及企業合力下,創造新的永續思維、材料、產品與商業模式。(圖/陳素芳)

經貿透視雙週刊 No.676 永續材料 新世代綠色製造新典範

在全球永續浪潮與ESG意識高漲背景下,臺灣產業正積極尋求從製造導向轉型爲綠色價值創造者。不論是高科技、傳統制造、紡織或美妝領域,企業皆以創新材料、循環設計與低碳製程爲核心,迴應環境挑戰與市場需求。透過整合資源、跨界合作與在地特色應用,臺灣展現兼具技術力與文化深度的永續實力。這場轉型不僅是對法規與消費趨勢的迴應,更是企業重新定義自身角色與價值的契機,爲全球綠色供應鏈注入新動能。

本期封面故事首先介紹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設立之「永續材質圖書館」,與其輔導綠藤生機海廢再生瓶、華美光學回收鏡框等成功案例,成爲綠色轉型的重要推手,同時展現臺灣在永續材料研發、法規掌握與市場導入實力。

在「低碳時尚篇」中,介紹紡織產業面臨環境挑戰及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佳紡國際以可可殼開發SECAOR紗線,兼具機能與環保;誠佳科紡將牡蠣殼與回收寶特瓶結合,創造SeawoolR材料,兩者皆展現農廢與海廢高值化應用,迴應永續時尚趨勢。

「回收再生篇」說明臺灣企業如何以創新材料與綠色製程迴應ESG趨勢。光洋應材推動材料回收再利用,打造循環經濟典範;德淵企業研發生物可分解熱熔膠,拓展永續應用,展現高科技與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實力。

「永續美妝篇」提示Clean Beauty已成爲美妝品牌生存新規則,臺灣業者以永續原料與科技創新突圍。沛美生醫善用農業廢料,唯創生技結合藥用技術與植物效能,展現綠色價值。從代工到創新,臺灣美妝正邁向永續轉型新世代。

整體而言,臺灣企業正以創新材料、綠色製程與在地資源,迴應全球永續趨勢,從製造升級爲價值創造者,展現產業韌性,更在國際市場建立綠色競爭力,引領永續轉型新未來。

全球企業大步朝永續發展邁進,使用永續材料亦成爲企業轉型關鍵。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簡稱塑膠中心)副總經理許祥瑞說明,無論國內外,對於永續材料的定義並無嚴格與統一標準,但其主要概念已漸趨一致。依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定義,「永續材料」是指在採集原料、製造產品或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以及使用後可循環再利用,使得製程或產品對人類健康負擔最小、對地球環境最無害的材料。

永續材料最好是「有效省能資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並對環境友善)的材料,或透過加工技術讓產品更輕或透過可拆解、摺疊設計減少體積,或優先使用天然素材、再生材料,並具備更省水、更耐用,或延長產品壽命等特性。(全文請見2025年9月號第676期《經貿透視雙週刊》;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