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梅,爲何被全網關注了?

演完《出走的決心》的詠梅,近期又被邀參加訪談類節目《十三邀》。

在《十三邀》中,這位溫柔嫺靜、雲淡風輕的女演員,首次透露了自己的私生活。

在“破碎不堪”、極度缺愛的原生家庭中成長,成年後依然沒有逃離原生的霧霾。

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是極大的,這也是她爲什麼選擇做丁克的原因之一。

詠梅說自己後來的人生,很大程度上都是對童年的對抗:

“我覺得我半個世紀都在做這個事情。”

她一直在努力地自證,自己並不卑微。

原生家庭不能給予寧靜,只能靠自己後天來修。

正如詠梅一般!

1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一個童年不被愛的孩子,需要一生去治癒。

詠梅的童年,猶如在噩夢的匣子裡。

蛋糕最大的那一塊,永遠是哥哥的;雞蛋哥哥永遠是兩個,而她永遠只有一個。

受了委屈,想找爺爺奶奶訴苦,卻被爺爺拒之門外。

小學初中時,詠梅沒有好朋友一起玩,可哥哥卻從不帶她玩。

家裡的親戚也瞧不上她,因爲害羞不唱歌,總會被親戚們嘲笑:“你哪裡像個蒙古人?”

即便婚後,與很少見面的父親偶爾見面,父親的話題也是在嘲笑她讀書不用功。

這些種種,讓詠梅從小覺得自己是一個多餘的、不受歡迎的、敗興的孩子。

可在有問題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心理上總是會生病。

詠梅從小自卑敏感,遇事更是容易情緒化,即便成年後,也偶爾會不受控制的怒吼爆發。

以爲當了演員,不需要依靠父母,可原生家庭依然還在透支着她。

十年前,詠梅的父母相繼去世,特別是她的父親,在離開的時候,堅決不配合醫生治療,以一種決然壯烈的姿態結束了生命。

這也讓詠梅的身體和情緒被嚴重透支,也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詠梅怎麼也想不通:“從小沒有給我太多的愛,然後到走了還要這麼來傷害我,爲什麼?”

原生家庭的帶來的缺口,既然沒人能填補,只能自己來填補了。

無論何種傷痛,也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她開始直視自己的原生家庭,她選擇閉關四年,不拍戲,專心療愈和拯救自己。

她共拓學習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等,通過閱讀慢慢收穫了內心的平靜。

還通過瑜伽,來安定自己的身體。

過程很難,但所幸她終於放下執念。

她原諒了父母長輩的冷漠,理解了他們所遭遇的不幸和人生衝擊。

她不再悲傷自憐,而是擡頭向前看,擡腳向前走。

2

人生有沒有遺憾,並不在於孩子

詠梅說:“不生孩子,沒有後悔!”

因爲原生家庭導致的情緒不穩,她害怕傷害會代際傳遞,所以堅持做丁克。

她說:“年輕的時候自己也不是處在一個健康的狀態,糾結太多,衝撞太多,可能無意中你就傷害到孩子了,有可能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

但她和欒樹的愛情,從未因孩子而受到影響過。

許知遠也說:“他就是爲你準備的。”

原生家庭幸福、性格溫和明朗的欒樹,改變了曾經麻木冷酷的詠梅。

曾經有七年的時間,他們倆人在欒樹的老山馬場裡,過着與世隔絕,清貧幸福的神仙日子。

欒樹鏡頭裡的詠梅,格外得鬆弛快樂

其實,她的敏感、堅韌和樂觀,他都懂。

兩人雖沒有要孩子,但他們卻擁有一份比孩子更重要的愛情,理解和懂得。

和解後的她,也會將侄女當做親生孩子般看待。

工作之外,她除了瑜伽、閱讀,她還經常旅行、看展、去公園露營、學吉他,看演出。

50+的詠梅,從未停止生命的體驗。

所以,不生孩子真的沒有遺憾。

至於人生這場功課,只能自己去完成。

願每一個在原生家庭受過苦難的人,都如詠梅一樣,用時間去鍛造出一股熱愛生命、體驗生命、嫺靜自若的力量。

【分享女性人物故事,每一種人生都有它可愛的模樣!】

(本文描述過程、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作出更改或刪除,謝謝!)

作者:宛沐子,CCDM中國職業規劃師、BSC高級職業規劃師、美國舒伯學派職業規劃師、9年以上企業項目管理、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5年以上企業培訓講師、平臺簽約作者、二孩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