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蓮寺慈善大樓公共藝術案破局 三方歧見難解
噪咖藝術創辦人林維源指控提案雖獲評選第一,卻因體育局與地方意見多次要求修改作品,導致藝術主體大幅變更、計劃難以執行,如今瀕臨倒閉。記者張策/攝影
歷時一年多的新北市涌蓮寺慈善大樓公共藝術案,最終陷入破局,創作團隊噪咖藝術指控提案雖獲評選第一,卻因體育局與地方意見多次要求修改作品,導致藝術主體大幅變更、計劃難以執行,如今瀕臨倒閉。新北市體育局則表示,公共藝術必須考量建物結構與地方認同,尊重在地聲音,將依法補償創作成本。涌蓮寺則強調,過程中始終是配合市府統籌,體育局亦持續聽取寺方意見,並未干預評選。
噪咖藝術創辦人林維源指出,團隊自2023年底參與涌蓮寺公共藝術徵選,投入大量時間與創作能量,最終以融合在地文化意象、公共參與機制的「聚首蘆洲」計劃獲得評審肯定,於2024年初取得第一名。原設計包含牆面獅仔頭作品、共創項目及三件民衆參與裝置,意圖展現蘆洲自然地景與人文記憶。未料決選剛落幕,即接獲體育局通知,要求強化視覺效果、改爲大型獅頭版本,並刪減參與項目。林維源坦言,當時雖感受委屈,但考量團隊生計與疫情後資金壓力,只能配合修改。
他表示,後續又被告知須取得涌蓮寺同意,寺方對作品內容多所質疑,並主張應改爲蓮花、觀音山等傳統象徵,讓團隊原創精神幾近全失。一年內噪咖提出九種版本,每一案皆須重算牆面結構與製作成本,最終雖獲寺方初步點頭,卻又在鑑價通過後遭翻案,案子進退兩難。「創作權被剝奪,成本也無法回收,我們真的快撐不住。」林維源表示,團隊現已入不敷出,房屋抵押、疫情貸款仍在償還中,手中其他四案也因本案拖累進度,「不是不想繼續創作,而是現實已經不允許。」
體育局表示,本案設計須配合建築結構與牆面載重,並參酌在地文化與地方聲音,強調「公共藝術必須尊重地方意見」,因此邀請涌蓮寺代表參與討論,以促成共識。對於藝術團隊設計成本,體育局承諾「將依相關程序從寬認定補償,盡力協調給付」,同時坦言案情久拖,也造成評審委員請辭,確實對執行進度造成壓力。
涌蓮寺主委陳宏昌表示,本案由市府主導,寺方爲捐贈方但並未主導創作內容,「是體育局尊重我們,我們才表達地方意見」。他指出,作品多次修改仍難符合期待,最終決定不設圖像,「門面牆面弄不好就不好,乾脆保留原狀」。他強調,寺方從未否定藝術價值,但牽涉門面形象與社區認同,不能輕忽。
該案目前由體育局傾向終止,但仍須委員會正式定案。噪咖藝術則指出,期盼能獲得合理補償,避免藝術團隊因程序混亂而蒙受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