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90後夫妻用"一碗麪"點亮創業路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李茜 趙玉

在永靖小城的煙火氣裡,孔江江和魏仕傑夫婦的小麪館像一盞暖燈,亮在街頭巷尾。這對90後夫妻用日復一日的忙碌,把普通的麪條做出了生活的滋味,也用勤勞的雙手,在創業路上一步步點亮屬於自己的幸福。

清晨到深夜,揉麪煮湯裡的默契

每天清晨8點,當小城還未完全甦醒,麪館裡早已有了忙碌的身影。和麪時麪糰與案板碰撞的悶響、熬湯時肉湯翻滾的咕嘟聲、切菜時刀刃與砧板的清脆聲,交織成夫妻倆一天的序曲。

分工是多年磨合出的默契:孔江江掌住面的“魂”,從滷肉的火候到拉麪的勁道,每一步都拿捏得穩穩當當;魏仕傑守住味的“根”,熬湯時要盯着火候慢慢煨,涼拌菜得調出清爽的口感。這些準備工作必須在上午11點前就緒,只爲迎接第一波飢腸轆轆的顧客。

“老闆,來碗牛肉麪!”“要份炒拉條,多放辣!”11點剛過,小小的店面就被熟客的招呼聲填滿。魏仕傑手腳麻利地往碗裡添着涼菜,孔江江則在竈臺前快速拉麪、顛勺,老顧客的口味偏好早已記在心裡——誰愛多放醋,誰要加個蛋,不用問就擺得合合適適。

煙火氣裡的認可,是最暖的回報

“我在附近上班,基本天天來,味兒正、乾淨,老闆兩口子也實在。”常客羅宏江邊吃邊說;康盛慈民醫院的祝軒和同事也是這裡的“回頭客”:“離單位近,味道好還衛生,總想着這一口。”

這些樸實的認可,藏在顧客埋頭吃麪的滿足裡,也成了夫妻倆扛過辛苦的動力。中午和晚上的高峰時段,他們常常忙得連喝口水的功夫都沒有,等閒下來時,飯菜早就涼透了。下午稍作休整,又得馬不停蹄準備晚飯的食材,直到將近晚上10點,最後一盞燈熄滅,纔算結束一天的忙碌。

從打工到創業,夫妻同心闖出路

“剛結婚時家裡條件一般,但年輕嘛,總覺得肯幹就有希望。”魏仕傑笑着說。夫妻倆曾一起在遼寧的餐廳打工,孔江江學拉麪,她學配菜,起早貪黑攢下的不只是積蓄,還有一身手藝和對開店的憧憬。

“民以食爲天,不如回家開個麪館。”2023年,孔江江帶着這個想法和妻子回到永靖。創業初期並不順,顧客寥寥時,夫妻倆也曾焦慮過,但他們認準了“味道好、講衛生”的理兒,慢慢攢下了口碑。“現在老顧客多了,收入穩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孔江江揉着麪糰,眼裡滿是幹勁。

一碗麪的溫度,不僅在熱湯裡,更在夫妻倆掌心的老繭裡,在顧客滿意的笑容裡。正如他們常說的:“只要肯幹,日子總會像這碗麪一樣,熱乎乎、香噴噴的。”這對90後夫妻用最樸實的堅持證明:平凡的日子裡,勤勞就是最好的調味料。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踊躍投稿:mrgst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