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術創新打破品牌壁壘,自主品牌高端成了?

這兩年,比亞迪是自主品牌汽車陣營的頭號明星,不僅是銷量爆發式增長,還有在高端領域也是不斷突破,將自主品牌的“天花板”一舉拉高到百萬級。

在燃油車領域,自主品牌突破20萬都很難,雖然也有紅旗、坦克等品牌推出了一些高端車型,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但從銷量上看還是偏小衆一些。

而比亞迪不僅20-30萬級的漢唐系列銷量破萬,30-50萬騰勢(參數丨圖片)D9也達到萬級水準,尤其是預售價109.8萬的仰望U8訂單48小時破1.3萬,更讓人刮目相看。

近日,比亞迪又推出了方程豹,定位專業個性化品牌,首款車型價格在40-60萬。那麼,比亞迪高端產品和品牌矩陣的戰績,對自主品牌高端化建設有何啓示?

油電轉換打破品牌壁壘,自主品牌獲得“彎道紅利”

提到新能源,大家會想到“彎道超車”這個詞,雖然存在爭議,褒貶不一,但從賽車的角度,想超車確實得彎道,直道機會很小,而油電轉換就是這樣的“彎道紅利”。

以4月豪華品牌的銷量爲例:前10名中新能源品牌佔據了四席,包括特斯拉、理想、騰勢和極氪,自主品牌佔據三席,而且都是非常年輕的品牌,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並且,在新能源品牌的衝擊下,傳統豪華品牌一方面價格不斷下探,另一方面銷量壓力很大,除了德系三強仍居頭部,二線陣營的銷量大降,量價齊跌,比如前兩年“加價”都一車難求的雷克薩斯,現在月銷量只有一萬左右了,近乎腰斬。

所以,自主品牌紛紛抓住這個機會,轉戰新能源賽道,在高端品牌建設上也開始井噴。除了比亞迪的騰勢仰望方程豹,還有吉利極氪、東風嵐圖、上汽智己、賽力斯問界、蔚來、高合等一大批全新高端品牌,讓自主品牌可以與奔馳寶馬奧迪等傳統豪華品牌同價格競爭。

比亞迪作爲國內最早佈局新能源的企業,從時間上看與特斯拉差不多同步,所以對市場的反應更爲迅速,早早退出純燃油車,主打混動和純電,站在了油電轉換的風口之上,所以一躍成爲自主品牌頭號選手。

硬核技術纔是王道,自主品牌在高端領域破窗之路

自主品牌做高端,從創業初期就一直在努力,先是堆配置,但發現品牌支撐力弱,價格“天花板”太低,於是打造新品牌,與主品牌形成區隔,以此衝擊高端,但最後往往陷入新品牌與主品牌打架的困境,說到底還是沒有過硬的技術,導致產品上限不高。

在燃油車時代,由“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組成的三大件兒,跨國大廠形成了技術壁壘,並基於此形成了品牌壁壘,所以後來者很難打破,甚至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了品牌鄙視鏈,而自主品牌顯然處於最底層。

覆盤自主品牌在高端上的突破,都是從技術突破開始的。比如紅旗,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品牌優勢,但是這幾年取得的成果,也是靠自主研發的突破,尤其是大排量發動機實現自主。坦克的情況也類似,3.0T V6發動機和9AT變速箱的組合,支撐其向高端領域探索。

而比亞迪的高端之路,轉折點是轉換到新能源賽道,十幾年的技術積累一朝爆發,刀片電池、DM-i和DM-P插電混動和e平臺等支撐下,在混動和純電兩個方向都收穫頗豐。而隨着易四方、雲輦等新技術的投放,最終支撐起了仰望U8百萬豪車的身價。

因爲,這些硬核技術帶來了強大的功能性,真的超過了傳統豪華品牌價格幾百萬的產品,比如:仰望U8續航1000公里以上,最大動力輸出1100馬力,3.6秒破百。同時,還有極限操穩、應急浮水、原地掉頭和敏捷轉向等功能。算下來,100多萬的價格不是太貴了,而是相對很便宜,這就是“仰望現象”的底層邏輯。

高端化並非朝夕之功,品牌建設從“漫灌”轉向“滴灌”

藉助油電轉換的紅利期,自主品牌確實有了與主流豪華品牌平起平坐的機會,所以涌現出了一大批高端品牌和車型,並且銷量都還不錯。在此基礎上,更多先進技術的加持,更是如虎添翼,支撐自主品牌不斷捅破“天花板”。

但是,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都會經過紅利期到平臺期,隨着市場上玩家的增多,優勝劣汰也就開始了。目前,高端新能源車的競爭態勢是羣雄逐鹿,奔馳、寶馬和奧迪等傳統豪車品牌在穩步發力,特斯拉和比亞迪兩個新能源新貴也在擴充產品線,主流自主品牌也不斷有“新物種”加入,所以市場開始分流。

在這種情況下,對品牌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批藉助新能源紅利起來的高端品牌,談不上品牌底蘊,主要是靠大水漫灌式的傳播,打出知名度,然後產品跟上,迅速搶佔了一定的市場空間。

但是,第一波嚐鮮的消費過後,後續銷量能否跟上,不只看產品,還要看品牌調性。這時,需要的是更精細的品牌定位,推廣上也逐漸從“漫灌”轉向“滴灌”。

比如:特斯拉在智能化技術領域打出了名聲,比亞迪的“三電”技術上有口皆碑,以及理想強大的家用功能性,蔚來的換電和高端圈子等,不管是基於核心技術,還是基於品牌定位,他們都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色,有了穩定的用戶羣。

可見,銷量好的品牌在技術上絕不拉胯,就算從互聯網轉型造車的蔚來和理想也一直在搞研發,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投入不小,能在各自的細分市場獲得了不錯的成績,絕不只是靠講故事。

技術是豪華的根基,沒有核心技術,就算搶佔到風口,也會逐漸掉下來。高端化並非朝夕之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隨着國際大廠們開始發力,淘汰賽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