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核聚變發電 中「人造太陽」有望2030年點亮第一盞燈

位於安徽合肥的核聚變實驗裝置1日完成吊裝,該裝置有望在2030年點亮核聚變「第一盞燈」,推動人類能源邁向全新時代。(新華社)

被譽爲「人造太陽」的國產聚變裝置BEST,正逐步邁向能源革命的核心舞臺。10月1日,位於安徽合肥的大國重器首個關鍵核心部件──杜瓦底座成功研製並完成吊裝,不僅標誌着中國「人造太陽」進入主體組裝新階段,也爲未來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再添一塊重要拼圖。專家表示,BEST將於2027年前後建成,並在2030年有望點亮核聚變「第一盞燈」,推動人類能源邁向全新時代。

香港大公報報導,杜瓦底座是BEST(Burning plasma Experimental Superconducting Tokamak)主機系統中最重的部件,直徑約18米、高度約5米,重量超過400噸,將承載總重逾6700噸的主機裝置。這一部件不僅是國內聚變領域迄今最大的真空設備,也相當於「人造太陽」的地基。隨着杜瓦底座的完成,磁體、真空室等核心部件將陸續安裝,裝置主體建設進入新階段。

據報導,核聚變是太陽發光發熱的根本原理,兩個輕原子核在高溫高壓下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能量。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指出,「一旦聚變發電實現,一杯海水就能提供相當於300升汽油的能量。」這種能量轉換不僅效率驚人,更可能徹底改寫全球能源格局。

聚變能被視爲終極能源,擁有三大優勢:燃料幾乎無限、過程不排放二氧化碳、具備固有安全性。其主要燃料氘可從海水中提取,氚則可透過鋰與中子反應制得。聚變產物僅爲氦氣和中子,不存在堆芯熔燬風險,並能隨時終止反應。這意味着聚變發電既清潔,又可作爲可靠的能源調峰手段。

報導指出,中國正快速加強聚變能產業鏈佈局,試圖在這項技術從理論走向應用之際搶佔先機。若BEST進展順利,將可能比外界普遍認爲的時間更快推動能源革命,成爲改變現有能源秩序的重要力量。

據報導,核聚變已成爲全球科技強國的角力場。與中國同步,德國政府在10月1日公佈「邁向核聚變發電站」行動方案,計劃到2029年投入超過20億歐元,力爭建成全球首座核聚變電廠。美國、英國、日本也都在加快相關研究。

對中國而言,BEST不僅是科學探索,更關乎未來能源自主與國家戰略安全。正如李建剛所言:「人類最終的能源結構,將是部分可再生能源,加上大部分的聚變能。」當杜瓦底座穩穩落地,「人造太陽」的基石已奠定。2030年若核聚變之燈真正點亮,將不只是中國的成就,更是人類能源史的新篇章。

人造太陽Q&A

核裂變與核聚變

圖爲10月1日拍攝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建設現場。(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