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導彈轟炸!美媒爆:美軍計劃採購包括特斯拉Cybertruck在內33輛車作爲測試靶車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建東】擔心對手使用?據美國《星條旗報》《紐約郵報》披露,美國空軍計劃採購兩輛特斯拉Cybertruck電動皮卡作爲精確制導武器的測試靶車。美媒稱,每輛Cybertruck價格約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7.5萬元),根據公開的聯邦採購文件,這批靶標車輛共33臺,將被運往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試驗場,用於支持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的訓練任務。
圖爲特斯拉Cybertruck電動皮卡(資料圖/美媒)
《星條旗報》稱,除採購兩輛特斯拉Cybertruck外,美軍並未公佈其他31輛車的品牌。美軍稱選擇Cybertruck的原因在於其獨特構造難以被摧毀,“棱角分明的未來主義設計配合無塗裝不鏽鋼外骨骼車身,使其不同於採用塗漆鋼或鋁製車身的普通車型。”
此外,美國軍方還發現,Cybertruck承受重大沖擊時的損傷程度低於預期,因此需要通過實彈測試來反映真實情況。美媒稱,自2019年特斯拉CEO馬斯克解開這款皮卡的神秘面紗以來,其採用SpaceX火箭同款不鏽鋼打造的防彈車身就備受關注。雖然當年發佈會現場“防彈玻璃”演示意外失敗,但特斯拉後續發佈的測試視頻顯示,其金屬車身成功抵禦了衝鋒槍、手槍及霰彈槍的射擊。
美軍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試驗場進行導彈測試(圖/美媒)
《星條旗報》還稱,儘管美軍未明確點明具體對手,但2024年俄羅斯車臣地區領導人卡德羅夫曾展示過一輛裝備機槍的Cybertruck,並表示已將其部署至俄烏戰場前線。
《星條旗報》說,當前Cybertruck售價爲7-8萬美元,頂配“Cyberbeast”版則超過10萬美元。美軍方雖未透露採購預算,但明確表示靶車無需保持工作狀態,在測試和訓練中,僅需配備輪胎並確保可移動狀態即可。
不過,《紐約郵報》同時提到,根據市場調研公司上月發佈的數據,Cybertruck銷量近三個月銷量同比暴跌51%。
延伸閱讀
美軍首次在澳部署“暗鷹”高超音速導彈,專家:未來或部署在中國周邊
美軍首次在澳大利亞部署“暗鷹”高超音速導彈,這是美在西太部署中程導彈的最新舉動。
據《澳大利亞時報》8月4日報道,作爲“護身軍刀25”演習的一部分,美國陸軍部隊首次向澳大利亞部署了“暗鷹”高超音速導彈。
“暗鷹”導彈系統抵達澳大利亞
《環球時報》報道稱,在“護身軍刀25”演習中,美軍首次對中程導彈系統“堤豐”進行了測試,發射“標準-6”多用途導彈,在“擊沉”演習課目中成功摧毀海上目標。
導彈專家李文盛告訴澎湃新聞,此次美軍借聯合軍演在澳大利亞部署“暗鷹”導彈,政治意義和軍事訓練意義大於實戰意義,但最需要警惕的是美國會不會步步爲營,下一步再次借聯合軍演在菲律賓或者沖繩等地部署“暗鷹”導彈。
中國國防部此前對美國在亞太部署中程導彈進行了多次迴應,稱美國推動在亞太地區部署中導是一個危險的動向,將嚴重威脅地區國家安全,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中方堅決反對,並將予以堅決反制。
美軍借演習將高超音速導彈部署至澳大利亞
“護身軍刀”是兩年一次的多國聯合軍演,名義上由澳大利亞主辦,實際上由美國主導。“護身軍刀-2025”也是規模龐大,參演人數多達3.5萬人,參演國家除美國、澳大利亞外,還有加拿大、斐濟、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荷蘭、新西蘭等19個國家。演習在7月14日啓動,將一直持續到8月4日。
《澳大利亞時報》稱,在澳部署高超音速導彈標誌着該武器系統在美國大陸以外的首次作戰使用,展示了先進的精確打擊能力以及與澳大利亞國防軍的互作性。美軍方領導人稱讚此次部署是深化美澳戰略關係和在地區安全挑戰中加強威懾態勢的一個里程碑。
“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的研發於2019年3月啓動,是美國陸軍和海軍聯合研製的高超音速導彈,也被稱爲“遠程高超音速武器系統”(LRHW),海軍稱爲海基中程常規快速打擊(IRCPS)武器系統。導彈採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頂部整流罩內搭載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飛行器,最高速度爲17馬赫,射程超過2800公里。
美方宣稱這一導彈的射程約爲2800公里。但根據實驗,美國很可能隱瞞了該導彈的真實射程,最近的一次測試,其飛行距離超過3800公里。俄羅斯推測認爲,“暗鷹”導彈射程有可能達到5500公里。
“暗鷹”導彈的發射裝置由美軍M870拖車改裝,每輛拖車最多可裝載兩枚密封於單獨發射箱的“暗鷹”導彈。此前有消息說,美國2021年組建了第一支“暗鷹”導彈部隊,並計劃2023年給陸軍列裝“暗鷹”導彈,2025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李文盛介紹說,“暗鷹”導彈是一種助推滑翔高超音速導彈,配備了雙錐體高超音速滑翔彈頭,這種滑翔體的末端機動性要優於一般的彈道導彈彈頭,但與乘波體彈頭相比,技術上相對落後。
李文盛分析認爲,此次美軍借聯合軍演在澳大利亞部署“暗鷹”導彈有政治和軍事訓練方面的考慮。政治上是強化美澳軍事同盟關係;軍事訓練方面是提升“暗鷹”導彈系統的海外適應性和跨洋戰略投送能力,爲以後機動部署積累經驗。
“堤豐”導彈首次在西太平洋地區進行實彈射擊
在這次演習中,美軍除了首次部署“暗鷹”導彈,美國陸軍還首次進行“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實彈發射。
圖爲“堤豐”中程導彈系統
美國軍事網站“戰區”7月16日稱,“護身軍刀2025”演習首次利用“堤豐”中導系統發射“標準-6”多用途導彈,在“擊沉”演習課目中成功摧毀海上目標。“此舉驗證了‘堤豐’系統的有效性,這對於印太地區尤其重要。”
“堤豐”是一種新型陸基機動中程導彈武器系統。系統與美海軍的導彈發射系統類似,每個發射器配備4單元MK41垂直髮射系統,能夠發射對陸攻擊型“標準”-6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
“戰斧”和“標準-6”導彈都具備對地攻擊能力,配備常規彈頭的“戰斧”導彈射程超過1500公里,李文盛向澎湃新聞介紹說,“標準-6”具備防空和對地攻擊能力,射程超過370公里,與“戰斧”導彈只能亞音速飛行不同,“標準-6”導彈的優勢是具備超音速攻擊能力。
“標準”-6導彈原本是爲美國海軍設計的遠程防空導彈,射程爲240千米至460千米,可用於對付固定翼飛機、反艦導彈及處於飛行末段的彈道導彈,必要情況還可以充當反艦導彈,攻擊敵方水面艦艇。從2020年11月開始,美國陸軍開始將“標準”-6導彈用於對地攻擊,旨在打擊對手的陸基遠程導彈和地面目標。
環球網援引“戰區”刊文稱,“護身軍刀”演習期間的實彈演習是向中國發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即美國陸軍計劃擴大其遠程精確射擊能力,並最終將在印太地區永久建立“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基地。“堤豐”系統在印太地區的連續部署表明,美軍有能力更快地將這些系統部署到前沿地區,以應對危機或突發事件。
去年4月美國陸軍第1多域特遣部隊以參加美菲聯合演習的名義,首次將“堤豐”中導系統部署到菲律賓,這也是該系統首次部署到西太平洋。現在,美國陸軍第3多域特遣部隊的“堤豐”中導系統又在澳大利亞進行了實彈射擊。
李文盛表示,在澳大利亞部署“堤豐”和“暗鷹”導彈的軍事意義並不大,也無法達到所謂“威懾中國”的目的,因爲中國大陸在上述導彈的射程範圍之外。“但要警惕的是,美國以後可能再次借演習將“暗鷹”導彈部署到菲律賓或沖繩等中國周邊地區。
“‘暗鷹’等中程導彈具備快速部署能力,從澳大利亞出發部署到中國周邊地區,要遠比從本土再出發更快,而且未來還可能演練跳島部署能力,增強其生存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李文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