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大學 須完成學術思維轉型

開學季,一批通過了高考的新生走入大學校園。他們正處於學業生涯的關鍵轉折點。這些新生剛脫離以“刷題提分”爲主要模式的高中學習階段,步入以“探究創新”爲導向的大學學習階段。在此過程中,學術思維的斷層常常成爲他們適應大學生活的主要阻礙。這一困境的深層根源在於,高中階段形成的“解題思維”,與大學學術研究所需的“探題思維”存在本質區別。爲助力新生順利完成思維方式轉變,高校需爲其鋪就從認知重構到實踐訓練的全面培養路徑,以助其逐步適應大學學習的核心內涵。

打破思維定式:從“標準答案”到“問題網絡”

高中課堂訓練塑造的思維慣性,往往使得新生在大學課堂開放性問題前呈現出顯著的思維困境,主要表現爲“三不”現象,即不敢對教材結論進行質疑,不會對知識背景進行追問,不能將所學知識與現實問題建立關聯。

破解這一困境需從樹立“問題意識”着手——對起源進行追問,例如“該理論是在何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對邏輯進行審視,例如“結論與論據之間是否存在邏輯跳躍”;對邊界進行探查,例如“該規律在哪些具體場景下會失效”。大學新生可從專業基礎課程開始,每週挑選一個核心概念開展三維提問訓練,逐步養成善於創新的思維習慣。

更爲關鍵的是,學生應構建“問題網絡”思維模式。與高中階段線性的知識鏈條不同,大學知識呈現網狀結構。以經濟學“供需理論”爲例,學生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公式的記憶層面,而應深入追問“信息不對稱對供需平衡產生怎樣的影響”“數字經濟時代的供需曲線具有哪些新特徵”等關聯性的問題。筆者建議新生準備一個“問題筆記本”,將課堂學習和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行分類記錄,並定期梳理這些疑問之間的內在聯繫,逐步構建起立體的問題認知框架。

重塑閱讀習慣:從“劃重點”到“對話式”

部分新生步入大學後,仍慣性沿用高中階段的閱讀模式,且熱衷於摘抄被視作“標準答案”的內容。這種閱讀模式本質上屬於“被動接收”型學習,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淺層理解與記憶層面,難以真正觸及文章核心,無法契合大學學術文獻所要求的閱讀深度與廣度。因而,新生在面對專業期刊時,往往表現出閱讀時長較短的情況,遠未達到深度學習的要求,呈現出瀏覽式或重點式閱讀特徵。

新生在開展學術閱讀時,可構建“對話式”關係。第一步,運用不同顏色標註文獻的論點、論據、研究方法;第二步,在頁邊空白處記錄即時質疑,例如“此處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第三步,在文末撰寫“批判性摘要”,總結作者的研究貢獻與現實侷限;第四步,提出拓展性思考,例如“若採用某某方法研究該問題會產生何種差異”。

針對文獻選擇的難題,新生可採用“金字塔閱讀法”,處於塔尖位置的是1至2本專業奠基著作,需逐章、反覆精讀;塔身部分爲10至30篇核心期刊論文,應在閱讀過程中着重分析其研究方法;塔基則是30至50篇相關文獻,可在學習中提取其中創新點。此外,新生可藉助學術資源數字庫的“引文網絡”功能,以一篇高被引論文爲起點,向上追溯其理論根源,向下追蹤其研究發展脈絡,從而高效構建知識譜系。

優化表達邏輯:從“觀點羅列”到“論證閉環”

課堂討論中,新生陳述觀點時往往存在論據支撐力與邏輯連貫性不足的問題。其根源在於:高中議論文“論點+例子”的寫作模式與大學學術要求的“論證閉環”存在明顯差異,差異背後表現出新生在課堂研討時存在邏輯斷層與思考不夠深入的問題。

筆者建議,新生論證能力的訓練可從“三段式框架”入手:首先,明確核心主張,例如“人工智能會提升居民數字素養”;其次,提供多維度證據,即涵蓋統計數據、案例分析以及理論支持等;最後,進行限定說明,如“在缺乏實證分析的情況下”。

此外,學術表達還需掌握“反證法”技巧。在陳述觀點後,新生應有意識地提出最爲有力的反對意見並予以迴應。例如,在論證“線上教育的優勢”時,可先承認“缺乏面對面互動,可能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再借助“在線教育的實證數據”闡述其適應性調整能力。這種“先破後立”的表達方式,能夠顯著增強論證說服力。

深化實踐認知:從“實驗室操作”到“研究設計”

部分新生對科研的認知簡單等同於完成實驗報告,這種認知侷限阻礙了其學術潛力的挖掘。實際上,科研訓練的關鍵在於掌握研究方法、明確研究問題、規劃數據收集與分析流程等。高質量的研究設計與方案,能幫助新生從傳統的實驗室操作思維中跳脫出來,以更宏觀和系統的視角認識科研,爲其學術潛力的充分發揮創造條件。

因此,筆者建議,新生在入門階段,可嘗試“微研究”訓練,利用兩週時間完成一個小型課題,例如“宿舍垃圾分類執行困境調查”。新生需完整經歷以下五個環節:問題界定(明確“執行困境”的具體指標)、方法設計(選擇訪談法或觀察法)、數據收集(記錄一週的實地情況)、結果分析(提煉主要困境類型)、對策提出(給出針對性的改進建議)。此類小切口研究,有助於新生迅速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

參與學術活動時,新生應避免“打卡式”參與。聆聽學術報告前,可提前研讀主講人的相關論文,並帶着具體問題與思考參與;在學術會議中,要積極參與討論,提問時應展現思考深度,如“您的研究模型如何應對某某變量的干擾”,而非提出泛泛的“您對某某問題有何看法”等。

構建支持系統:從“個體探索”到“學術共同體”

實踐表明,大學新生轉型期的學術探索不應是孤立的過程,而需多方協同,以構建從“個體探索”到“學術共同體”的支持系統。筆者調研發現,參與學習小組的新生,其學術適應週期明顯短於獨自探索者。但現實中,不少新生因“懼於暴露知識短板”而回避小組討論。這種對集體學習的迴避,恰恰阻礙了學術思維的快速成長,因此需要通過結構化的設計打破這一困境。

有效的學習共同體需進行結構化規劃。建議以6至8人組建研究小組,採用“輪流主持機制”:每週由1人確定討論主題,並提前3天分發閱讀材料;討論過程中遵循“提出觀點—提供證據—進行質疑”的發言規範;討論結束前運用思維導圖,梳理達成的共識與存在的分歧。

高質量的師生互動可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新生可採用“問題清單式”請教方法,提前準備3個具體問題,例如“在這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是否忽略了某個條件”,而非提出籠統的“這章內容我未理解”。定期參加教授的“開放辦公時間”,攜帶自己的研究筆記和閱讀批註,這種有準備的交流能獲得更具價值的指導。

(作者:袁紅輝,系寧波大學地方高水平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