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提前24小時預測瘋狗浪 氣象署預警系統年底擴及全臺
▲氣象署發表海岸異常波浪早期預警。(圖/記者周湘芸攝)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爲提升國人海域遊憩安全,交通部中央氣象署與成功大學合作開發「AI海岸異常波浪預報系統」,以岸邊光學攝影機蒐集影像,結合AI預測技術,推算未來24小時發生機率,今年6月已於東北角及北海岸風景區應用,預計年底完成全臺建置。
根據統計,過去25年平均每年有17件瘋狗浪,造成30人落海,氣象署海象氣候組長潘琦表示,瘋狗浪形成原因與長浪有很大關係,全臺都有可能發生,東半部比西半部頻繁,其中,最常發生在基隆碧砂、新北貢寮、宜蘭、花蓮及澎湖地區。
潘琦指出,目前氣象署透過海象浮標觀測,有即時發佈「長浪即時訊息」,爲進一步強化瘋狗浪早期預警,與成功大學合作開發「海岸異常波浪預報系統」,以岸邊光學攝影機蒐集影像,AI辨識異常波浪事件,再結合氣象署波浪模式與AI預測技術,推算未來24小時內的發生機率。
潘琦表示,現在全臺已建置13處預警系統,預計今年底完成共16處環臺系統,因地形及天氣資訊,每個地點的系統都要經過AI特殊調教。她也說,今年6月已先應用於新北市及觀光署轄管的北海岸、東北角等風景區,其中,新北市消防局與瑞芳區公所額外在蝙蝠洞地區建置一套系統,可即時通知防災人員引導遊客撤離。
參與開發的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指出,根據統計,過去25年全臺有430件以上的瘋狗浪紀錄,造成750人傷亡,其中大部分是釣客,近年愈來愈多人從事水域活動,希望透過這套系統及早掌握風險。
董東璟說明,該系統使用波浪浮標資料及18座瘋狗浪光學監測站,核心技術爲AI深度學習及機器學習,經過多次驗證達到一定準確性,爲全臺首套異常波浪預報系統,過程中有10幾位學生參與開發,背後有深入學理依據,進一步導向實務應用,未來還要透過觀光署、地方政府協助推廣。
氣象署副署長馮欽賜表示,臺灣是海洋國家,過去10多年政府倡議民衆親近海、進入海、從事海洋活動,但從事海洋活動容易遇到無法預期風險,其中沿岸海象就是一大潛在風險。瘋狗浪經常伴隨外海長浪,產生時間地點與環境及細微變化有關,利用AI資料分析及電腦監測能有效強化預警。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長陳崇嶽表示,瑞芳的蝙蝠洞每年都有許多遊客,隨着科技進步,救援工作已經從分秒必爭進化到秒秒必爭,AI的應用在海岸水域都能達到更有效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