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夏季夜尖峰!資誠建議啟用備用機組穩定夜尖峰用電
PwC建議,能在保障供電安全的前提下,採取具成本效益的短期調度策略。(法新社)
面對即將來臨的夏季用電高峰,臺灣電力系統正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核電機組將於今年五月全數除役,新燃氣機組尚在試運轉階段,雖然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近年快速發展,但其發電能力仍受限於時段與季節變化,尤其在夜間尖峰時段,供電壓力倍增。資誠能源轉型事業服務團隊指出,在新舊機組交替的過渡期,適度啓用現有的備用燃煤或燃氣機組,將是維持供電穩定與控制財務風險的可行對策。
資誠指出,儘管臺灣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1,400萬瓩,風力發電也達到400萬瓩,但太陽能主要在白天發揮效益,平均每日可穩定供電約三至四小時;風力發電則以冬季表現較佳,然而夏季夜間,當太陽下山後,光電輸出幾近歸零,加上風力不足,形成「日落斷崖」的供電缺,。過去兩年,臺電雖已調整時間電價結構,透過提高夏季夜間電價與推動需量反應,引導用戶移轉用電時段,約可降低夜尖峰負載3至5%,但隨着備援容量持續縮減,今年夏季情勢將更爲嚴峻。
資誠建議,當前再生能源儲能系統雖具削峰填谷功能,但無法自行發電,也存在能量損耗,若僅爲應付短期夏季尖峰而大量建置,將使單位成本大幅升高;至於新建燃氣機組雖具低碳與快速啓動優勢,卻需較長建置時間與資本投入,無法即時見效。相比之下,像興達電廠等地原已除役、尚未拆除的舊燃煤機組,因不需額外資本支出且折舊已完,可在設備、人力可調度的條件下,於限定時數內啓用,具備彈性又具成本控制優勢,適合作爲過渡期間的緊急備援方案。
資誠會計師蔡亦臺表示,臺灣可參考德國經驗,在面對能源短缺時,曾短期重啓燃煤電廠以應付需求,並不影響其中長期能源轉型目標。考量目前臺電每度售電仍面臨虧損,政府又暫緩電價調漲,如何兼顧供電穩定與財務可持續性,將是今年夏季最大的挑戰。資誠建議,在保障供電安全的前提下,採取具成本效益的短期調度策略,不僅能避免過度資本支出,也有助維持臺灣產業競爭力與能源轉型的穩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