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大罷免 國民黨必須戰略清醒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灣,正快速滑向一條「以民主之名的獨裁」歧路上,若不及時警醒與反制,不僅將摧毀我們辛苦建立的民主體制,更可能將臺灣推入戰爭與社會崩解深淵。

當「大罷免」剛從綠營政客口中傳出時,國民黨一度輕忽其嚴重性,視之爲柯建銘的政治夢囈。初期的罷免理由還停留在「國會多數暴力」、「恣意刪減預算」,然而在曹興誠與其他反中團體加持後,罷免訴求已轉爲「清除中共同路人」。

對賴清德而言,「大罷免」是一場有雙重算計的政治博弈:若成功,正好翻轉其「雙少數」劣勢,實現獨大;即便不成功,也足以激起社會對立與敵視,使其得以在混亂中強化其少數獨裁統治的必要性。

這正是當代所謂「民主式獨裁」的典型模式——外觀合法,實則專斷。土耳其與匈牙利即爲前車之鑑。司法被操控、媒體遭打壓、在野黨遭整肅,最重要的是:一個社會被刻意撕裂成彼此敵視的族羣,形成獨裁統治最肥沃的溫牀。臺灣正在快速步入這樣的危境,而國民黨,卻未能有效與系統性的反制此一趨勢。

當國民黨終於迴應「大罷免」時,卻選擇了「以罷制罷」的對策,這等於接受民進黨「大罷免正當化」的遊戲規則。民進黨的目的是利用罷免製造社會敵對,削弱藍白多數運作的效能,國民黨卻反而落入其陷阱,還忽略自身資源不足的條件。更因操作倉促,連署作業漏洞百出,反被民進黨啓動政治檢調,造成黨部被搜、主委被押的不利局面。

在這樣的危機中,國民黨高層又提出「倒閣」,乍聽熱血,實則同樣未審時度勢。若倒閣成功,是否真的能重選並重獲多數?即使藍白合再獲勝,賴清德應該也不會交出組閣權,但若敗選,賴清德將可爲所欲爲。

4月26日,在面對超過20萬冒雨激情羣衆時,朱立倫主席又提出新戰略,要「全面罷免賴清德」。但依現有規定,必須要有2/3立委同意才能成案,因此「罷免賴清德」幾乎註定是假想的口號,但民進黨卻可以此爲由,動員綠營羣衆,爲「大罷免藍營立委」添柴加火。

更令人遺憾的是,隔了3天,朱立倫卻在中常會中立場大轉彎,表態願與賴清德總統「坐下來談」。試問,這到底是國民黨的新策略,還是在背棄羣衆?當賴政府正殺紅眼,準備一舉殲滅國民黨時,這時乞求「共商國是」,難道不是變相的「下跪」?

更令人不解的是,國民黨在426又臨時決定以「反綠共」爲新口號,試圖以「拉綠下水」來擺脫「中共同路人」之帽,卻不知這正好落入民進黨的邏輯框架。既然國民黨也「反共」,那民進黨以抗中、仇中爲名的行動也就更加合理化,對國民黨的鬥爭工具也更加名正言順。

綜觀國民黨近來的應對戰略:從開始的「不經心、冷處理」到「以罷制罷」,又主張以「反戒嚴、反廢死」公投因應,再到「倒閣」,又到「罷免賴清德」、喊「反綠共」,最後竟又主張「共商國是」,完全缺乏一貫的戰略定性與行動統合。這種「不知己、不知彼」的操作只會讓藍營內部混亂,讓羣衆不知所措,讓綠營見縫插針。

面對民進黨步步進逼、蓄意撕裂社會製造仇恨、操弄輿論司法,爲賴清德獨裁鋪路的政治工程,國民黨不能再只是見招拆招,跟着民進黨的邏輯走,不能再犯下「不知己、不知彼」的錯誤,而必須清醒,盤點自身的優勢與弱勢,採行有效的反制策略,讓民進黨的「反民主大罷免」無法得逞,讓臺灣早日迴歸民主的正常。如此,中國國民黨纔有機會成爲臺灣守護民主的中流砥柱。(作者爲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