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底標學生 城鄉落差是關鍵
有國小教師認爲「底標裡的學生」,在小一就已經開始落後,經過多年學校教育仍拉不起來,僅有少數「逆轉勝」。分析原因,大班制教學和城鄉落差是關鍵,高中英文老師一學期面對近百位學生,在進度壓力之下,面對需個別指導的學生實在力有未逮。
「大學學測的英文能力養成,非一朝一夕。」臺中市北屯區新興國小英文教師柯進輝說,接觸語言資源,從市中心往外逐漸遞減。全國各地區、校際也有差異。各縣市學校英語節數不同,在國小六年就可達兩百四十節的差距。到了高中則是經過國中教育會考等篩選,普高、技高、明星高中、私校或國際學校高中部,會有更大的落差。
柯進輝提到,學語言需要持續接觸,補習班已經是既定的存在事實,但弱勢孩子若沒有從小學開始補習英文,只靠每週一至二節課小學英語課、國中每週三節、高中每週四節,夠嗎?
全教總高中職委員會副主委、國立暨大附中英文老師許莉甄說,英文的雙峰現象一直存在。國中英文和高中英文教材的難度差異頗大。如果說,學生國一到國二是登一個階梯,國二到國三是一點五個階梯,國三到高一就是三個階梯。國中的教材調整爲比較基礎、簡易,但高中的教材難度卻沒有調降很多。此外,大班制教學也是問題所在。學習弱勢的學生需要更多的關注,但在課堂上有進度壓力的情況下,老師力有未逮。
升學輔導專家黃仕親建議,如能善用AI作爲個人家教,針對每位學生量身打造學習模式,或許能更有效地彌補學習差距,提升整體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