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臺師大登山社員阿里山遭虎頭蜂攻擊 嘉縣鳥會拍影片提醒防護
秋意漸濃,正值虎頭蜂繁殖旺季,從山林到平原甚至濱海,常可見到蜂巢。蜂羣活躍,民衆登山、露營稍有不慎可能被蜂羣攻擊。日前,臺師大登山社8名社員前往嘉縣阿里山鄉豐山風景區露營,途中遭成羣虎頭蜂圍攻,2人被螫傷,幸警消緊急救援送醫,並無大礙。
嘉縣野鳥學會總幹事陳建樺以長期野外經驗及被蜂螫傷慘痛提醒,秋季是虎頭蜂繁殖與護巢高峰期,攻擊性最強。他將拍攝的4K黃腰虎頭蜂蜂巢影像上傳至YouTube,透過畫面可見成羣蜂只一隻只有秩序地往返蜂巢,場面驚悚,提醒民衆提高警覺。
陳建樺指出,臺灣常見威脅人身安全的虎頭蜂有4種:平地與市郊最常見的「黃腰虎頭蜂」、山區的「黃腳虎頭蜂」、「黑腹虎頭蜂」,以及「臺灣大虎頭蜂」。其中,黃腰虎頭蜂分佈廣泛,海拔1000公尺以下均可見。若遭螫傷,一般人會感到劇痛與紅腫,對蜂毒過敏者則可能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他提醒,若在戶外遇到巡邏中的虎頭蜂,應保持冷靜站立不動,避免拍打或揮動衣物,以免激怒蜂羣;若有需要防護,建議戴淺色大盤帽或網狀防護帽,保護頭部。風災後蜂羣誤以爲人類破壞巢穴,便可能羣起攻擊,因此「不招惹」是最重要的原則。
陳建樺說,今年接連遭逢颱風及豪雨,部分蜂巢受損,導致蜂羣更加敏感與警覺,尤其在山區,當牠們感受到人類靠近,常會誤判爲巢穴遭威脅而發動攻擊。蜂巢不只出現山區,在太保市等平地同樣可見。他呼籲,秋天從事戶外活動,務必注意周遭環境,避免靠近蜂巢,一旦發現蜂羣聚集,應立即撤離,以保障自身安全。
嘉縣野鳥學會總幹事陳建樺以長期野外經驗及被蜂螫傷慘痛提醒,秋季是虎頭蜂繁殖與護巢高峰期,攻擊性最強。他將拍攝的4K黃腰虎頭蜂蜂巢影像上傳至YouTube,透過畫面可見成羣蜂只一隻只有秩序地往返蜂巢,場面驚悚,提醒民衆提高警覺。圖/陳建樺提供
嘉縣野鳥學會總幹事陳建樺以長期野外經驗及被蜂螫傷慘痛提醒,秋季是虎頭蜂繁殖與護巢高峰期,攻擊性最強。他將拍攝的4K黃腰虎頭蜂蜂巢影像上傳至YouTube,透過畫面可見成羣蜂只一隻只有秩序地往返蜂巢,場面驚悚,提醒民衆提高警覺。圖/陳建樺提供
嘉縣野鳥學會總幹事陳建樺以長期野外經驗及被蜂螫傷慘痛提醒,秋季是虎頭蜂繁殖與護巢高峰期,攻擊性最強。他將拍攝的4K黃腰虎頭蜂蜂巢影像上傳至YouTube,透過畫面可見成羣蜂只一隻只有秩序地往返蜂巢,場面驚悚,提醒民衆提高警覺。圖/陳建樺提供
嘉縣野鳥學會總幹事陳建樺以長期野外經驗及被蜂螫傷慘痛提醒,秋季是虎頭蜂繁殖與護巢高峰期,攻擊性最強。他將拍攝的4K黃腰虎頭蜂蜂巢影像上傳至YouTube,透過畫面可見成羣蜂只一隻只有秩序地往返蜂巢,場面驚悚,提醒民衆提高警覺。圖/陳建樺提供
嘉縣野鳥學會總幹事陳建樺以長期野外經驗及被蜂螫傷慘痛提醒,秋季是虎頭蜂繁殖與護巢高峰期,攻擊性最強。他將拍攝的4K黃腰虎頭蜂蜂巢影像上傳至YouTube,透過畫面可見成羣蜂只一隻只有秩序地往返蜂巢,場面驚悚,提醒民衆提高警覺。圖/陳建樺提供
臺師大登山社8名社員前往嘉縣阿里山鄉豐山風景區露營,途中遭成羣虎頭蜂圍攻,2人被螫傷,幸警消緊急救援送醫,並無大礙。圖/竹崎警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