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增長430倍!橫店:光影逐夢20年從“一無所有”到“應有盡有”
"2004年4月,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批准設立了全國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成立20週年新聞發佈會上,東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盧旭萍表示,這一決定,不僅爲橫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爲中國影視產業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蝶變,從"一無所有"到"應有盡有"
從新麗電視出品的《慶餘年2》的橫掃各大榜單,到《玫瑰故事》的熱度口碑雙爆,再到歡娛影視的《墨雨雲間》成爲爆款解壓神劇……近期,一部部"橫店出品"可謂是爆款接力,持續引發全網觀衆的追劇熱潮,並斬獲超高口碑。
2004年,橫店成爲全國首個集影視創作、拍攝、製作、發行、交易於一體的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伴隨而來的是種種政策紅利:電影審批權下放至實驗區,入區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用地傾斜、財政補貼、上市獎勵等優惠政策。
政策效果立竿見影,實驗區掛牌當年,華誼兄弟、博納影視等28家知名影視公司落戶橫店。從2004年開始,東陽市出臺《關於支持實驗區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創全國影視產業扶持政策之先河。20年來,東陽圍繞企業集聚、人才集聚等核心要素,相繼出臺了30餘個影視產業扶持政策,打造全國最優的產業發展政策環境。
截至目前,橫店已入駐影視企業2000餘家,其中全國排名前10的有8家,涉及後期製作、人才培養、版權保護、發行、交易、投資等影視全產業鏈。橫店已然是全國影視文化龍頭企業集聚度最高地區。
"橫店從‘一無所有’到‘應有盡有’。"橫店集團副總裁、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橫店影視文化產業集聚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徐天福介紹,營收從2004年0.37億元增長到2023年159.62億元,增長了430倍;稅收從2004年0.02億元增長到2023年6.86億元,增長了342倍;入區企業從2004年28家增長到2023年2135家,增長了75倍。這一組組數據,生動反映了橫店影視文化產業20年來的蓬勃發展。
破局,打造最懂影視的政府
在橫店影視城華夏文化園基地內,每天都有30餘個微短劇或影視劇劇組頂着高溫緊鑼密鼓地拍攝。國內首部聽障人士手語古裝劇《王妃歸來》製片人戈李揚介紹,橫店產業配套完善,給我們提供了一條龍服務,劇組來了就能拍,省心又省錢。
如今,橫店已建成了涵蓋從秦漢到唐宋、明清及近代各類影視拍攝場景,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2000多個場景應有盡有。然而10年前,橫店影視城卻面臨優質拍攝場景缺少、能承載的題材類型較爲單一等情況。同時,隨着影視行業政策收緊,全國各地影視基地同質化競爭激烈,橫店影視文化產業深陷"十面埋伏"。
爲了破題,橫店勇當試點改革先鋒,先後承接完成了超過20項國家和省級改革試點任務。同時,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構建包括電影審查中心、電視劇審查工作站、橫店影視產權交易中心等在內的產業配套服務體系;創辦橫店影視職業學院;首創演員公會,爲"橫漂"提供便捷服務……一系列創新舉措相繼出臺,爲影視文化產業提供了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的優質服務,滿足了影視企業和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改革力度之大、變革內容之新,讓正午陽光影視公司董事長侯鴻亮不禁感嘆:"東陽政府是最懂影視的政府!"
創新,高科技開拓產業新空間
演員站在高10米、弧長36米的LED大環屏前,大屏裡是可以隨時切換季節的森林場景,景與人虛實結合,鏡頭內直接生成最終圖像畫面。"虛擬拍攝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後期前置’。"杭州時光座標影視相關負責人介紹,藉助虛擬拍攝技術,劇組可以將一些後期環節前置到拍攝階段,大大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
近年來,橫店聚焦後期製作短板,大力發展虛擬拍攝技術,推動影視文化產業延鏈、補鏈、強鏈。2021年,橫店圍繞數字化改革,率先在全國縣級層面啓動橫店影視文化大腦建設,併成功推出了"橫影通""橫好拍""政企通""供應鏈平臺"等一系列數字化應用。這些創新應用不僅實現了產業流程的智能化升級,還促進了制度的深度重塑和生態的全面優化。
"建設實景拍攝基地受到土地限制,因此我們無法攤大餅似的無限擴張,只能向科技要效益,向服務要生存 。"徐天福介紹,在把部分拍攝基地變成酒店、賓館、遊樂園、影棚等多業態共存的景點之餘,橫店瞄準影視工業化方向,主動轉型提升,從傳統實景轉向數字化工業化。目前已擁有130多個高標準攝影棚,投資30億元建設的29個高科技數字化攝影棚也已全部投入使用,爲影視作品的高質量製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作者:劉海波 朱凱 胡媛
文:劉海波 朱凱 胡媛 圖:劉海波 編輯:蔣萍 責任編輯:蔣萍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