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創作 應取長補短、學短濟長

轉自:光明網

【影視銳評】

作者:舒雲(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節目部主任)

當一部微短劇用5分鐘講完傳統長劇20集的內容時,影視產業的生態正在改變。微短劇憑藉“短直快”的敘事邏輯和“高密度”的情緒輸出,迅速搶佔用戶碎片化時間。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而長劇市場則面臨產量收縮、收視率下滑的雙重壓力。

微短劇的崛起,本質上是一場對傳統影視工業體系的“解構”。在傳統影視生態中,明星效應長期佔據重要地位——部分資本方、廣告主秉持“明星即經濟利益保障”的理念,一些平臺也認爲明星自帶流量,可降低招商與播出風險,所以在投資、贊助、採購時,優先考量作品主創的粉絲量和話題度。在一些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知名演員的片酬佔據了預算的大頭,而編劇、服化道等核心創作環節預算受到嚴重擠壓。這種“資源堆砌明星,明星反哺資源”的閉環,一度成爲傳統影視產業的一種生存法則。但微短劇通過算法推薦和內容創新,打破了這一底層邏輯:《逃出大英博物館》《二十九》《夫妻的春節》《家裡家外》等爆火的微短劇,都沒有流量明星的身影,卻收穫了驕人的播出成績。這一現象讓行業認識到,“明星中心制”並非內容破圈的可靠密碼,好故事纔是吸引觀衆的根本。

微短劇對長劇乃至整個影視產業的衝擊肉眼可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產業結構。然而,這是否意味着微短劇將取代長劇?長劇是否應該向短而生?答案藏在藝術史的規律中。正如電視劇的問世並未取代電影,流行音樂的誕生也未取代嚴肅音樂,藝術類型的多樣化和共生性決定了長短劇集各有其存在的價值。長劇的優勢在於其能承載更復雜的敘事結構、深沉的情感表達;而微短劇以高效的信息傳遞和情緒觸達見長。長短劇集並不互斥,而是互補,長短共生共榮纔是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所趨。

長短劇集要共生共贏,關鍵在於取長補短、學短濟長。一方面,長劇需要學習微短劇如何增加作品的“密度”。一段時間以來,長劇的困境,根源不在於“長”,而在於“空”:注水劇情稀釋了本應有的信息密度,因此簡單粗暴地縮短集數、時長於事無補,必須向微短劇學習“加密”的能力,同時保留長劇的敘事縱深感。比如,美劇《人生切割術》講述公司員工腦中植入分割人格的芯片,形成工作的“內我”和生活的“外我”,“外我”享受個人時間,“內我”承受生活壓力的故事。該劇巧妙地運用這種設定探討身份認同、科技倫理等深層主題,每集都信息量滿滿,劇情緊張刺激且意味雋永。國產劇《新生》也是以高戲劇密度吸引觀衆的成功案例。該劇講述公司老闆、女大學生、外企主管、記者等受邀參加騙子費可的追思會,一起回顧他的人生經歷的故事。作品以遠離陸地的孤島構成“暴風雪山莊”式經典戲劇模式。在封閉的敘事空間中,出場人物雖然都是被費可欺騙的受害者,卻各有秘密,各有所圖。觀衆必須透過人物的講述篩選信息、辨別真相,一點點拼接出人物形象,一層層解開故事真相,獲得神秘緊張的觀賞體驗。這些作品獲得市場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故事講述具備微短劇式的爽感,但其藝術質感卻又遠遠高於一般的微短劇。

另一方面,微短劇需要學習長劇的質感。微短劇雖然以高效的情緒觸達見長,整體制作質量卻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微短劇不能僅僅停留在快餐文化的層面,而應注重情感表達和情懷抒寫,向精品文化跨越。比如2025年春節期間爆火的微短劇《夫妻的春節》就做到了這點,在緊湊的敘事之外,還十分注重畫面質感和情感深度,探討了婚姻痛點、婆媳關係、家庭分工等犀利話題,帶給觀衆深刻的社會思考。

此外,長短劇集的深度融合正開闢出一條嶄新的創作路徑。這種融合絕非簡單的形式疊加,而是深度的內容生態重構。一方面,長劇可通過衍生微短劇番外,實現IP價值的深度開發。比如,熱播長劇《九重紫》推出衍生微短劇《昭世錄》。這類番外既能聚焦主線故事中的支線人物,挖掘未被充分展現的故事細節,又能以創新視角重構經典場景,爲主線故事提供新的觀賞維度。另一方面,微短劇“船小好調頭”,憑藉其靈活的表達方式和相對較短的創作週期,成爲長劇創作的創新實驗室。創作者可以在微短劇中大膽嘗試新穎的題材、風格和敘事手法,待市場驗證成功後再移植到長劇創作中,這樣能有效降低創作風險。這種“長劇養微短劇、微短劇哺長劇”的良性循環,不僅能使IP價值最大化,更能促進內容產業的持續創新,正在形成一種優勢互補、協同共生的新型內容生態系統。

在影視產業的變革浪潮中,迷你劇還以“小而美”的姿態在長劇和微短劇之間開闢出了第三條道路。《我的阿勒泰》等以精練篇幅,既保留了微短劇的敘事效率和傳播優勢,又兼具長劇的藝術深度和文化積澱,展現出獨特的市場價值。這種創新模式有效彌合了長劇的產能困境與微短劇的質量爭議,其成功實踐揭示了一個重要趨勢:影視創作突破了“非長即短”的二元對立,轉向“長短相濟”的生態融合。

影視產業的變革浪潮,正呼喚一場深刻的創作覺醒——內容創作迴歸故事本位的初心,長短劇集突破二元對立的桎梏。讓我們以“取長劇思想深度之長,補微短劇文化積澱之短;學微短劇敘事效率之長,濟長劇內容注水之短”的智慧,構建多樣共生、優勢互補的影視生態。唯有如此,方能讓中國故事既有微短劇的傳播活力,又具長劇的藝術生命力,書寫屬於新時代的影視華章。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16日 15版)

[ 責編:李伯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