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澎湖「薰衣草森林」剩白骨 漁船頻繁出沒釀生態浩劫

綠色和平表示,圖爲澎湖知名潛點「紫色薰衣草森林」2025年水下現況,過往珊瑚斑斕景緻,如今不復存在。(綠色和平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臺灣珊瑚正逐漸衰退!環團實際調查發現,被畫設爲「海洋保護區」的小琉球及澎湖南方四島竟有多處珊瑚礁被大量藻類覆蓋,甚至死亡,例如澎湖知名潛點「紫色薰衣草森林」就只剩白色骨骼殘骸,其中漁船在小琉球活動程度最高,對當地珊瑚造成不小壓力,而澎湖南方四島部分禁漁區的漁船活動數值偏高,顯示執法不力,示警3地海域缺乏有效漁業管理、執法困難,造成漁業資源枯竭、珊瑚生態持續衰退,面臨漁業、觀光與生態三輸的巨大挑戰。

綠色和平今年7、8月到屏東小琉球、澎湖南方四島及臺東三仙臺進行珊瑚生態調查,並結合「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研究漁船帶來的生態壓力。

綠色和平今天舉辦「無魚珊瑚海海洋紀錄發佈」記者會。(蔡佩珈攝)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發言人邱聰榮今天表示,實際調查發現,小琉球及澎湖南方四島水域多處珊瑚礁都被藻類大量覆蓋,部分情況嚴重者,更僅剩白色骨骼殘骸,例如澎湖知名潛點「紫色薰衣草森林」珊瑚羣聚形成紫色花海,如今只剩一片死寂。至於臺東三仙臺珊瑚礁面積廣闊,也存在大片海扇,目前仍充滿希望。

綠色和平根據海保署珊瑚監測報告指出,小琉球珊瑚覆蓋率2020年爲18%,至去年降至11%,屬於失能等級。澎湖南方四島2020年仍有近58%覆蓋率,到去年降至37%,屬於衰退等級。屏東三仙臺2020年覆蓋率40至45%,至去年增長至52%,屬於健康等級。

綠色和平表示,漁業活動正爲珊瑚生態系帶來不容小覷的壓力,根據AIS數據,漁船在小琉球的出現頻率、行經距離、滯留時間,都是3地最高,每平方公里就累積5331次漁船出現,累積移動距離65萬6149公尺,累積滯留時間高達169小時。

邱聰榮指出,漁船活動頻繁的區域,水下珊瑚衰退程度相對嚴重,兩者呈現正相關,然而,珊瑚生態較差的小琉球和澎湖南方四島,竟都屬現行的海洋保護區,許多漁船活動值遠高於尚未被畫入海保區的三仙臺。

他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內「完全禁漁區」的漁船滯留時間爲139小時,以及「底刺網全年禁漁區」的漁船行經距離82萬4333公尺,顯示禁漁區執法出現問題。

邱聰榮表示,根據官方數據,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去年出現148件漁船補撈、採集等違規行爲,僅不到一半、57件獲處分。小琉球海保區內共發生291件違規,卻無一件結案,遑論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