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記 | 齊地訪古蹟之桓臺王漁陽故居

影記 | 齊地訪古蹟之桓臺王漁陽故居

【原創影記】齊地訪古蹟26:桓臺新城王漁陽故居

淄博市桓臺縣新城鎮,是清代著名詩人、文壇巨匠王漁洋的故里,其王氏家族爲齊魯世家、名門望族。令人至今引以爲傲的是,明清兩朝300年間這裡走出了衆多人才:30位進士、52位舉人、158名貢生,爲官者100多人......王氏家族一度被人稱爲“王半朝”,享有“齊魯第一進士家族”之譽......

直到今天,新城仍然保留着王氏家族遺留的忠勤祠、王漁洋故居、四世宮保坊等文物古蹟,是桓臺一帶遠近聞名的古建築羣,由此組成了王漁洋故里景區。通過這些,遊客可以感受到這個家族曾經的繁榮昌盛。

47 王漁陽故居

王漁洋故居,又名王士禎(即王漁洋)第,王士禎紀念館,位於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桓臺縣新城鎮城南村。新城爲桓臺古縣城,自金代正大五年(1228)作爲治所建縣,至1949年新城縣治所遷往索鎮,改稱桓臺縣。

王漁洋故居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由王氏家族第五代、王漁洋曾祖王之垣始建,初名“長春園”。清康熙二十四年,王漁洋乞歸故里丁憂,期間將長春園故址增茸,取名“西城別墅”。2014年10月王漁洋故居被評爲國家4A級旅遊區,2019年10月入選爲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爲了更深入瞭解王漁洋故居,先接續上篇影文《桓臺忠勤祠》,在此再述說一下新城王氏家族的歷史。

新城王氏家族原爲平民百姓,由於重視教育,到王家第四代終於走出第一位進士王重光。以科舉起家、身後蒙受三朝皇帝恩封的王重光,不僅是自己爲家族帶來無限榮耀,更重要的是爲王氏家族開啓了科舉仕宦之門。從此,王氏家族人才輩出,漸漸走入輝煌發達期。到王氏第五代、第六代時,以科舉取得的巨大成功,成爲明代海內著名的官僚世家。

王氏第五代,王重光八子中有5人由科舉入仕,其中尤以其次子王之垣取得的成績最爲顯赫,曾官至戶部左侍郎。第六代王之垣的三個兒子中,長子王象乾和三子王象晉均考中進士,其中王象乾,官至兵部尚書,累加太子太師;王象晉則著述等身,著有農學著作《羣芳譜》;二子王象春爲著名詩人,也官至(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

王家第六代人中,以王象乾最爲知名,影響也最大。他是王家官職最大的(一品大員)。曾五戍邊疆,威震九邊,軍功衆多,萬曆皇帝因此賜他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同時上溯他的前三代爲光祿大夫,加封“四世宮保”殊榮。這一時期,王家也進入了鼎盛,當時與王象乾同朝爲官的王家人多達30多位,他們家一度被當地人稱爲“王半朝”。

可惜,這種鼎盛沒有持續多久,便迎來了明清時代的變革。因王家第六代王象乾多年鎮守薊遼,多次對建州女真用兵,因此清兵入魯后王家遭到了屠殺,據說至慘時一天就有數十人人殉難。此後一段時期,王家選擇遠離政治,不謀科舉。王象晉在後期、及其子王與敕(王氏第六代)都做了隱士,專心教子。

到了王氏第八代,重振家族雄風的使命很快得與清廷合作。而深厚的家學根底,讓他們迅速擺脫了家族一度消沉的窘境,僅順治、康熙兩朝中,王家共有八人得中進士。尤其是王士祿、王士禎、王士枯兄弟三人科場折桂,一時傳爲盛事,讓王家走出低谷。

這一時期最知名的王家人,當屬文科進士王士禎。

王士禎,本名王士禛,字子真,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身後爲避皇諱而改名士禎,後世人稱王漁洋。其幼承家學,早慧聰穎,8歲能詩,12歲能賦,17歲應童子試,郡、邑、提學三試第一,18歲中舉,25歲中進士,26歲授揚州推官,康熙17年(1678年)特旨入翰林,成爲清代漢臣由部曹改詞臣第一人。此後,累官至刑部尚書,一生飛黃騰達。但他以“清、慎、勤”爲做官原則,雖官高權顯,卻謹小慎微,從嚴爲官,傾心於詩文創作,至老不倦。

王漁洋爲官45年,在康熙身邊做官27年,既是康熙內閣重臣,還是清朝的著名詩人、詩詞理論家、文壇領袖。一生著述30餘種560餘卷,創作詩歌4000餘首,並獨創詩論“神韻說”,蜚聲海內,被尊爲“一代正宗”。康熙皇帝非常欣賞他,曾親錄其詩300篇,輯爲《御覽集》,以隨時翻閱欣賞。可以說,王漁洋使王氏門庭重振於明清易代的戰火灰燼之中,並且將王氏在文壇上的影響推向極至。

正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向受康熙寵信的王漁洋,最後在刑部尚書任上因王五一案被罷官回鄉,時年71歲。

王漁洋迴歸故里後,居住在西城別墅,於此著書立說,度過了他的餘生。於是,後人便將此稱之爲“王士禎故宅。”

清末民初,西城別墅賣給濟南鹽商馮冠儒。馮氏在其故址上進行了部分改建,改建後的西城別墅具有濃厚的民國建築風格,人稱“馮家花園”。1950年以後,這裡一度作爲公用糧庫使用。1999年,才作爲文物古蹟移交縣文化局管理。2007年4月(一說2009年10月),王漁洋故居(故里)保護修復與開發工程正式啓動,着力打造具有明清古城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景區。2014年10月,被山東省旅遊局評爲國家4A級旅遊區,2019年10月入選爲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的王漁洋故居由東、中、西三路建築組成,爲典型的明清和民國建築風格,分爲生活區、生平區、園林區、祭祀區四個主題展區,集中展示王漁洋的生平事蹟,順帶介紹了當時的官宦、科舉文化及新城王氏家族文化。

王漁洋故居又爲王漁洋紀念館,當然重點介紹了王漁洋生平故事。圍繞文學成就和仕宦生涯兩條主線,集中展示王漁洋文政兼從的一生,多形式、多角度全面展示了王漁洋的“衣食住行讀”,讓後人更深入地瞭解這位文匠達官。

在重點介紹王漁洋生平事蹟的同時,王漁洋紀念館中部生活區,還借王漁洋的文學成就與王氏家族的科舉盛況,介紹展示了古代科舉制度情況:

王漁洋故居的主題建築爲清代典型的四進四合院佈局。東路南倒座、垂花門、過廳、屏門、宸翰堂、東西廂房、後罩房等保存完整,而中路建築據說歸濟南鹽商馮冠儒所有時,曾經進行了改造,改變了原有形制風貌......

王漁洋故居的西部爲園林區,有花園、魚池、假山,假山山頂建六角古亭“喜雨亭”。

據說西路建築是完全按照原貌修復和重建的,主要建築有“半偈閣”以及復建建築“雙鬆書屋”“樵唱軒”等。雙鬆書屋內有關於王漁洋生平事蹟的壁畫、塑像、書目等展覽:

關於王漁洋故居遺存文物,主要陳列在忠勤祠石刻園中,可見前文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特別聲明:

本網媒“生眼觀景”凡是標註“原創”的作品,皆爲本人原作、業經網編審覈通過的原創作品,包括文字與圖片,其版權及使用權歸筆者本人所有。

近來發現有人竟然將本人原創整篇文章竊爲己作,原封不動地照搬到別處發表;還有人將本媒所發的圖片下載,用於自己的作品。對於這些侵權行爲,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

在此特意聲明:未經本人授權或許可,任何人不得將本媒所發圖、文用作己用!否則,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