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海科館典藏11年拼板舟下海 民眾劃槳體驗蘭嶼捕飛魚文化

睽違11年後拼板舟重新下海與試劃,10人下海划槳,體驗達悟族人的技藝與捕飛魚的海洋文化。圖/海科館提供

國立海洋科學博物館典藏的達悟族「拼板舟」,爲蘭嶼達悟族造舟團隊爲海科館開館打造,多年來一直典藏供民衆參觀,爲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的多元文化與傳統技藝,睽違11年後日前拼板舟重新下海與試劃,民衆下海親自划槳,體驗達悟族人的技藝與捕飛魚的海洋文化。

海科館日前舉行一場拼板舟下每的儀式,讓民衆見證不只是典藏品,而是真實的一艘「達悟族十人大舟」,帶領基隆民衆感受蘭嶼造舟與彩繪的技藝和文化。拼板舟爲蘭嶼達悟族造舟團隊爲海科館開館時打造,2014年開館之初曾在望海巷下水與試劃,一直完整保存供民衆參觀,下海試劃發生性能相當好,由專業人員操控,民衆親自划槳,可搭載10人。

拼板舟的功能是用來捕捉飛魚,完成後依照達悟族傳統,必須進行試航儀式,試航不只是下水,更要實際出海捕魚,確認這艘船是否與飛魚或當地海域有緣。

十餘年後,海科館以活化典藏物及讓民衆能夠更認識以海爲生的原民生態智慧和文化以及食魚教育的推動,解說拼板舟的由來,也透過長老祭儀的詩歌吟唱、耆老的海洋知識分享、達悟族風味餐,讓參加者體驗達悟族拼板舟文化。

海科館研究典藏組主任陳麗淑博士說,蘭嶼「拼板舟」在首尾部位的圖案中有着象徵人形的圖案mangamaog,以螺旋狀的紋飾象徵手的部位。蘭嶼拼板舟首尾部分也有象徵漁船眼睛,以同心圓爲主構成之圖案mata no tatala,其每一圈並刻有鋸齒狀的花紋,形成日光放射的樣子。

陳麗淑表示,紋飾的顏色則只有白、紅、黑三種顏色,而顏料的來源則爲石灰、鐵礬土、漆樹等。蘭嶼拼板舟文化,反映着族羣跟自然環境的對話關係,船身線條的修整及雕刻,展現了蘭嶼人豐富的自然知識與工藝技術,民衆不用到蘭嶼即可多重體驗達悟族文化。

睽違11年後拼板舟重新下海與試劃,10人下海划槳,體驗達悟族人的技藝與捕飛魚的海洋文化。圖/海科館提供

睽違11年後拼板舟重新下海與試劃,10人下海划槳,體驗達悟族人的技藝與捕飛魚的海洋文化。圖/海科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