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財長訪華 重拾對華務實合作

1月11日,北京,英國財政大臣蕾切爾·裡夫斯(右)參加第十一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期間與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交流。視覺中國供圖

中英關係近期出現回暖契機,“務實”成爲關鍵詞。1月11日至12日,英國財政大臣蕾切爾·裡夫斯訪華並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共同主持第十一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裡夫斯是2018年時任英國首相的特雷莎·梅訪華後,到訪中國的最高級別英國官員,對此次對話達成的69項互利共贏成果,她在閉幕致辭中4次提到“務實”。

“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時隔近6年重啓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即中英在面對全球安全、全球發展、全球治理等各方面挑戰時仍在呼籲務實合作,這也有助於促進中國與更多西方國家的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英國發展報告(2023-2024)》主編王展鵬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中國與英國、歐盟乃至西方國家的關係可能會出現更積極的變化和更密切的聯動。

英國急需新方案

“來到中國尋求合作,成爲英國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個新機遇。”王展鵬指出,儘管在工黨執政之初,經濟增長出現小幅回暖,總體而言英國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脆弱的,近期金融市場出現波動。2024年7月工黨上臺以來,如何提振經濟成爲擺在工黨面前的主要問題,“恢復對華務實合作、實現雙方互利共贏,爲英國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積極因素”。

據英國財政部發布的消息,此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達成的協議中,包括深化金融服務貿易和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承諾,未來5年內能爲英國經濟創造6億英鎊的價值。

裡夫斯此次訪華恰逢英國債匯市場遭遇新一波動盪,金融合作成爲其此訪的一大核心議題。隨訪成員包含英國金融領域的多位重量級人物——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英國金融行爲監管局首席執行官亞迪、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施維默、英國匯豐集團主席杜嘉祺、渣打集團主席韋浩思等。

在啓程訪華前,裡夫斯1月10日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寫道,選擇不與中國打交道根本就不是一種選擇,英國有近50萬個就業崗位依賴對中國的出口,與中國接觸將有利於英國的發展。她在文中指出上一屆政府“未能認識到與中國打交道的價值”,英國“必須自信地與中國開展貿易往來”。

2024年英國工黨上臺,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4年的執政期。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在2024年6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經濟就停滯不前,2023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僅爲0.1%,創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低紀錄。

“中國對開放合作一直都是保持歡迎的態度。”王展鵬表示,2020年以來,英國保守黨政府對華態度一直不明朗,尤其是在蘇納克政府執政的最後一年,中英對話減少了,“此次對話重啓展現了英國對華態度轉變的積極信號”。

中英攜手抗風險

英國《衛報》1月11日報道稱,英鎊匯率跌至一年來最低水平後,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曾要求財政大臣裡夫斯取消訪華之行,但內閣大臣們認爲,改善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關係將有助於促進英國經濟增長。

在此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雙方達成的69項互利共贏成果中,除了金融業,還涉及農業、氣候等多個領域。中英雙方圍繞產業、農業和能源合作等達成諸多共識,同意儘快召開新一屆中英經貿聯委會、科技聯委會、產業合作對話,深化中英現代產業合作伙伴關係,並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合作;雙方強調將金融作爲中英合作的亮點,願加強財金政策和金融監管合作,並就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和互聯互通達成諸多務實成果。

王展鵬指出,經貿合作歷來都是中英關係的“壓艙石”,是務實合作的重要基礎。金融業作爲英國的優勢產業,是雙方合作的一個重點領域。雙方在產業轉型、應對氣候變化、農業等領域也有合作的契合點。此次達成的合作項目對推動中英關係、促進經濟平穩增長提供了動能。

在變局中爲世界增添確定性

“此次對話成果既反映了中英經濟財金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也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發展的大勢,有利於兩國和世界。”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1月13日表示,中方願同英方落實好此次對話成果,推動雙方務實合作取得更多進展,爲中英關係注入新動力,爲世界經濟增長增添新亮點。

除重啓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外,近一年來,中國在開放與世界合作的過程中加速前進,不斷打破“小院高牆”的桎梏。2024年3月,中國與澳大利亞舉行第七輪外交與戰略對話,同年6月,中澳簽署戰略經濟對話諒解備忘錄,雙方同意重啓戰略經濟對話;2024年5月,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隔4年半重新舉行;2025年1月14日,日本執政黨代表團時隔6年多訪華……中國攜手各國應對挑戰,在變局中爲世界增添確定性。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在共同呼籲合作。”王展鵬表示,面對俄烏衝突、中東局勢,以及當下美西方力圖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動盪,世界經濟增長面臨着共同的挑戰,全球治理也面對着新的風險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需要加強對話,恢復和深化合作機制,此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及其達成的具體合作項目對中英雙方,乃至對歐洲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本報北京1月16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