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領袖靠川普效應回春 CNN建議卡尼在加國前總理身上找答案

英法的中間派領袖已在「川普效應」下找到站穩腳跟的辦法,但卡尼的答案不在英法,而是可參考前加國總理克瑞強(Jean Chretien)。(路透社)

在美加關係緊張之際,加拿大新總理卡尼(Mark Carney)14日宣誓就任。他接下來將面臨最複雜的兩大政治挑戰,除了要與美國總統川普打交道之外,他還必須在加拿大人憤怒的情緒下,找到一條與美國「和解」的道路。

美國《CNN》指出,英法的中間派領袖已在「川普效應」下找到站穩腳跟的辦法,但卡尼的答案不在英法,而是可參考前加國總理克瑞強(Jean Chretien)。

《CNN》指出,卡尼接下來的首要任務,便是贏得大選。他預計會在接下來幾周,試圖復甦執政黨「自由黨」數月以來的低迷選情。如果卡尼獲勝,他的獎品將是一個可疑的東西——與川普打交道。

卡尼來到政治巔峰,可謂是「典型的人與時代的結合」。

若不是川普贏得選舉,並史無前例地威脅要讓加拿大成爲第51個州,卡尼至今仍可能仍是一名普通公民,而自由黨將走向滅亡。但前總理杜魯道的辭職和川普的攻擊,掀起了加拿大愛國主義浪潮,讓原本打算進軍總理辦公室的保守黨領袖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陷入困境。

卡尼作爲加國前央行總裁,是博勵治的老派反面教材。博勵治是才華橫溢的年輕思想家,他的典故式語氣很適合社交媒體時代。但這位保守黨領袖有一個明顯的缺點,「有點太川普化了」,這個因素突然威脅到他這位冉冉升起的新星形象。民粹主義是他掌權的途徑,但在川普效應之下,它突然失靈了。

博勵治的問題和卡尼的上任,暗示着美國新政府上任50天后一種趨勢出現。人們普遍認爲,川普的迴歸是第二次民粹主義浪潮的先兆,將推翻整個西方的建制派人物。然而「美國優先」混亂局面引發的強烈反對,讓那些尋求在中間政治立場行動的領袖崛起。

在英國,首相施凱爾在川普掀起的跨大西洋動亂中,找到了新的定義。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災難性的華盛頓之行後,他對澤倫斯基動人的擁抱,展現了對川普的獨立性,也代表了數百萬歐洲人的心聲。英國經歷脫歐的痛苦後,施凱爾的領導,有望開啓英國與歐盟關係的新時代。

因政府不斷垮臺而陷入困境的法國總統馬克宏,也重生爲戴高樂主義的夢想家,誓言重建歐洲的軍事實力。上個月,德國大選獲勝後,有望成爲下一任總理的梅爾茨崛起,讓德國走上一條令人震驚的道路,擺脫了美國戰後80年的監護。

隨着這些中間派領袖「起死回生」,極右翼運動陷入停滯。反移民的德國另類選擇黨,雖在德國表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但川普政府的大力支持可能疏遠了該黨的部分選民。

支持川普的英國改革黨,被迫與川普的一些政策和億萬富豪馬斯克的瘋狂言論保持距離。法國右翼人士瑪琳雷朋肯定也想知道,歐洲對川普的反感,是否會使她的國民聯盟在2027年法國總統大選中挫敗。

那麼加拿大的卡尼,從這一切中可以學到什麼呢?馬克宏和施凱爾已經制定出經典的「如何應對川普策略」。除了自我貶低的奉承之外,他們還增添了個人的堅強。

他們在橢圓辦公室糾正川普的錯誤。澤倫斯基在嘗試同樣的事情時失敗了,但在川普似乎試圖趕走他的時候,澤氏在國內的支持率卻飆升。在歐洲領袖幫助下,他同意了川普的烏克蘭停火計劃,擺脫了俄羅斯的虛張聲勢。

但卡尼面臨更大的問題。畢竟,川普並沒有公開攻擊英國或法國的主權。這位新總理不能忽視加拿大人的憤怒。憤世嫉俗者可能會說,如果他提前宣佈選舉,那麼跨國緊張局勢將持續到選民投票日,這對他有利。

卡尼也必須認清現實。如果美加爆發全面貿易戰,那麼贏家只有一個。或者更準確地說,考慮到關稅造成的損害。爲了找到出路,卡尼必須確保他的競選言論,不會影響與川普的最終和解。

答案並不在英國或法國。卡尼或許可以在91歲的前加拿大總理克瑞強的演講中找到,他上週末在渥太華的自由黨大會上搶盡了風頭。

這位老大師熱情洋溢地描述了自己與美國的對抗,激動人心地捍衛了加拿大的身分和愛國主義。他盯着鏡頭,斥責川普,「我可以作爲一個老人對另一個老人說,『別再胡鬧了』。加拿大永遠不會加入美國。」

但在激烈的反美情緒中,克瑞強也保留了最終實現必要的和解的前景,「我們過去曾與美國合作過,我告訴你們,我們將來也會繼續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