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學齡人口變化,“跨學段任教”行不行?

短評

近日,在山東臨沂下轄的多個區縣,一些教師將離開自己所在的小學或初中,前往高中教書。南方週末記者梳理髮現,目前福建、寧夏、江西、新疆等多地,已發佈教師跨學段轉崗公告。

不久前,江西一地就將農村小學教師選調至農村初中和縣城初中,但一些老師缺乏去農村初中任教的意願,於是消極應對選調考試,考出了個位數的成績。而山東臨沂市多個縣區的突擊調配教師行動,也被教師用“趕鴨子上架”形容。

學齡人口減少的趨勢導致一些地區的小學教師出現富餘,而學齡人口呈現“排浪式”變化,未來也將會波及初中、高中。面對當前小學教師出現富餘的情況,一些地方採取“跨學段任教”優化教師資源配置以解燃眉之急,恐怕也是當下相對最具“性價比”的選擇。然而,地方部門在跨學段調崗工作上對教師適配度的關注並不大,也就使得執行變形走樣,帶來的隱患也顯而易見。

首當其衝的是教學質量。從小學、初中調至高中任教,教師們需要做更多的額外功課來摸索出不同學段授課和管理上的差別,如果轉崗前後缺少配套的相應培訓,教師的負擔甚至更大。除了亟須提高教學能力保障教學質量外,教師的心態同樣需要改變,這也關係到教師的適配與否。面對高中教學的壓力,小學、初中教師有沒有信心勝任?即便是薪資待遇有所上升,如果被強制調來的教師本就沒興趣在高中教書,甚至會出現報道提及的,“在高中教不好,還會把我再調回初中”的情況。

如果教師能力、心理上的適配矛盾沒有在調崗之前解決,對於“被安排”的教師和學生而言,恐怕都是不負責的。另外,“趕鴨子上架”式的跨學段任教之所以不可取,還在於應對學齡人口的“排浪式”變化實際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常態工作,必須儘快建立更加成熟健全的適應機制和配套政策。

着眼當下,各地“消化”富餘教師,跨學段任教並非不可,但機制必須更人性化,評估和調研更要科學全面,教師能力培訓、配套政策也要及時周全地鋪墊到位。必須認識到,這樣規模化的流動絕不能被當作是一次性的應急方案,衝動粗暴、急功近利不僅“治標不治本”,還會引發更多新問題。

以長期行動從根源應對學齡人口變化,探索小班制教學模式是可行的規劃之一,但掣肘於成本投入等現實因素,更現實普適的一種做法是針對本地現狀優化師資儲備。例如,杭州市富陽區開辦跨學段任教儲備師資培訓班,目標是培養任教2到3年的年輕骨幹教師提升初中段教學能力,最終成爲“能上能下”的複合型教師。

學齡人口變化的大趨勢不可避免,地方教育部門不僅要有這樣的預期,更要用有效的政策措施爲基層教育單位兜好底。並不是所有初中、小學教師都願意去高中任教,也不是所有高中都願意接收跨學段教師,跨學段任教制度更成熟合理,學校和教師才能都心甘情願。說到底,應對學齡人口變化是一項系統性工作,不能都交給學校和老師去適應,要儘快靠前頂上制度的力量,爲他們分擔學齡人口變化帶來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