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激烈國際競爭,尋求對外合作機會,越南邀國際巨頭開人工智能大會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陳子帥】12日,2025國際人工智能與半導體大會(AISC 2025)將在越南舉行,越南媒體稱之爲“重要國際盛會”。此次會議,據稱越南方面邀請到“超過1000名領導和專家”,還有谷歌、IBM、英特爾、三星等“全球頂級科技公司的代表”。近年來,半導體與人工智能成爲國際最熱門的產業,美國和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被視爲世界兩強,包括英國、法國、韓國、阿聯酋等多個國家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或舉辦相關峰會,或推出重大政策舉措,爭取在新的國際競爭中佔得先機。越南的工業化和製造業近年來獲得大發展,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攀升,西方一些人則沉迷於在地緣政經博弈的視角下看待越南。越南的人工智能發展潛力到底有多大?

超過1000名業內專家、人士參與

據越南通訊社報道,AISC 2025將聚焦於人工智能如何在芯片設計與製造領域創造變革,以及先進半導體架構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力。全球超過1000名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領域的專家、科學家和有影響力的企業代表將參加活動,其中包括谷歌DeepMind、IBM、英特爾、臺積電、三星、聯發科、東京電子、松下、Qorvo、Marvell以及來自美國硅谷和許多發達國家及經濟體的領先科技公司,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讓與會者深入瞭解前沿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領域的進步。

AISC聯合主辦方克里斯托弗·阮表示:“AISC 2025標誌着人工智能和半導體技術發展的關鍵時刻。我們將匯聚全球頂尖創新者,展示人工智能和半導體交叉領域的真正突破。”

此外,報道稱,本次大會的一大亮點是,Aitomatic聯合越南軟件巨頭FPT以及國際半導體專家共同開發的越南語開源半導體基礎模型SemiKong將在越南亮相。越南工業人工智能聯合會稱,該基礎模型代表了越南半導體制造和設計的重大飛躍,將展示越南在高科技產業發展方面的能力。

希望提升產業鏈地位

“AISC 2025爲越南企業和初創公司提供了一個融入價值高達上萬億美元的全球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生態系統的機會。”《越南快報》稱,這是越南首次舉辦AISC,這個專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融合的全球平臺,將爲越南提供在高科技領域對外合作的機會。報道稱,此次活動有望吸引投資,並將越南打造爲尋求擴大業務的科技公司的目的地。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越南已經在半導體產業有所佈局。英特爾、美國安森美半導體、韓國封裝企業Hana Micron和安靠等領先企業已經在越南建立了業務。

去年12月,越南政府與英偉達簽署關於建立英偉達-越南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和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合作協議。此前11月,谷歌東南亞政府關係和公共政策高級總監表示,願與越南合作發展人工智能。不過目前,這些國際半導體企業在越南的投資多集中在供應鏈末端、價值較低的封裝測試領域。

據越通社報道,越南將微芯片及微芯片發展列入國家鼓勵發展的高科技產品目錄。在人才方面,越南目標是,到2030年擁有至少5000名具有人工智能領域專業知識的工程師或更高水平專家。此外,越南國家創新中心已與西門子、英特爾、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多家半導體領域頂尖合作伙伴合作設立研究中心,孵化半導體微芯片設計。

越南的潛力與問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樑懷新11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近年來,越南十分積極發展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領域,試圖在全球數字格局尚未完全成型的關鍵時期,搶抓機遇期,奠定自身在該領域的優勢身位。越南的優勢在於相對低廉的用工及生產成本,歐美一些國家在同中國進行人工智能競爭時,格外關注越南。

越通社認爲,越南仍面臨可持續發展、產業競爭力提升等挑戰。據《越南簡報》分析,越南半導體勞動力目前由6000名工程師組成,計劃在未來幾年培訓3萬至 5萬名半導體工程師。然而,越南信息和通信部估計,越南每年需要15萬名IT和數字工程師,但目前的勞動力供應僅能滿足需求的40%至50%。

此前,還有越媒指出,越南幾乎沒有半導體方面的專家。越南科技公司在研發能力上,仍然嚴重依賴外國資源且對高科技吸收能力仍待提高。《越南投資評論》稱,外商投資企業對越南國內科技進步的貢獻較低;超過80%的外商投資企業採用中端技術;14%的企業採用過時技術,約5%的企業採用高科技。

還有分析師認爲,吸引科技巨頭進駐越南亦面臨基礎設施不足以及監管不確定性的挑戰。因爲即使是輕微的停電也可能導致數億美元的損失。雖然越南一些高科技園區已經開發了獨立電源,但需要長期解決方案來確保可靠性。今年1月,越南政府在一份公報中表示,越南半導體行業的電力供應“在某些地方有時”不足。此外,越南沒有強大的超級計算基礎設施。人工智能開發的數據庫問題也是一個障礙。

樑懷新表示,人工智能產業自身具有鮮明的規模效應,龐大的市場、海量的用戶、足夠的數據池累積,是推動人工智能持續創新的重要保障。越南發展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除了能否有效發揮外資和國際巨頭的支撐作用,同樣關鍵的是能否在市場規模等方面爲國際巨頭提供更多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