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金融海嘯 2009年「22K方案」搶救大專生失業大作戰
臺大畢業典禮上午舉行,臺大畢業同學高舉不要「月薪22K,I WANT 220K」及「HIRE ME」等標語表達「薪」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10/06/05 邱德祥攝影)
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海嘯,國內景氣受到嚴重的衝擊,爲了促進大專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就業,教育部於2009年推出「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方案」的政策,補助企業引進大專畢業生從事就業實習,每人月薪2.2萬元,俗稱爲「22K方案」。不料此舉缺乏適當的配套措施,反而壓低大專畢業生的起薪,多年停留在22K的水準,許多人視爲導致青年世代低薪的幫兇之一。
「22K方案」鼓勵企業引進近三年畢業的大專生進入職場實習,補助每名「實習員」每月2.6萬元,扣除勞健保約四千元,大專生實領約2.2萬元。「22K方案」的補助名額高達三萬多人,爲期一年。雖然政府鼓勵企業加碼薪資,也有神腦等大廠響應,給實習員的薪資高達四、五萬元,但也有不少企業只願意用政府補助支付22K薪水。
「22K方案」於2010年到期後,教育部將該政策再延長半年,不過就業實習補助縮水爲1萬元,薪資差額與勞健保由企業自付,並要求企業須以正職員工的身分聘用,半年補助期滿後,也不能任意解聘。
這項方案雖然只推行一年,暫時有挽救青年失業率的效果,不過也讓「22K」成爲就業市場公認的大專畢業生起薪,維持多年難以突破,反而降低大專生的薪資水準,成爲「22K方案」的政策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