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城鎮戰大量傷患 各戰區地下或固定設施傷患後送站計畫曝光
國防部軍醫局今年新編2億元預算,仿美軍成立「國軍前進外科小組裝備整備」。圖爲示意,爲烏克蘭軍醫官在哈爾科夫州的戰地醫院急救一名傷兵。圖/美聯社
國軍近年依美軍指導,積極強化本島「城鎮戰」部署與戰場經營,但面對戰爭時可能產生的大量傷患,能否如美軍在戰地第二、三線地帶成立野戰醫院搶救傷患?國防部軍醫局表示,國軍醫院已建立相當數量的前進外科小組,戰時可於各作戰區地下空間或固定設施開設傷患後送管制站,以提供重傷、無法立即後送的官兵先期治療,機動轉進至安全地帶。
國防部軍醫局今年新編2億元預算,仿美軍成立「國軍前進外科小組裝備整備」。軍醫局說,這個小組能在地區醫療量能不足時,即時提供重傷官兵到院前緊急手術需求,暫時穩定生命徵象。
不在國軍重視本島「城鎮作戰」下,各軍醫院都位在都會區,戰時極易遭戰火波及,軍醫部門及各軍醫院,是否有在各作戰區後方安全地帶,爲受傷後送官兵開設野戰醫院的規劃?是否準備好方案?會否在未來漢光演習實兵中加以驗證?
軍醫局表示,配合衛生福利部「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劃」,國軍醫院已建立相當數量之前進外科小組,可與各作戰區衛生營(連)開設傷患後送管制站結合,於地下空間或固定設施開設,以提供重傷、無法立即後送之官兵先期治療,暫時穩定生命徵象;再依作戰進程,機動轉進至安全地帶。
軍醫局說,配合各式演練時機,自2023年11月起,迄今年8月止,已於各作戰區含馬防部等地,辦理多場次「軍、公、民營醫療整合演練」;另於今年漢光演習,驗證「整合軍、公、民醫療體系遂行戰傷醫療及傷患安置」科目,以提升戰時傷患救治能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