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如何鏖戰ETF時代?從銷售、投資到服務,銀行佈局銀基生態圈
財聯社4月21日訊(記者 閆軍)ETF時代到來,銀行除了代銷場外聯接基金,有了更多的連接方式。
特朗普關稅衝擊以來,銀行理財作爲重要的中長期資金之一,積極作爲,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郵理財、蘇銀理財、交銀理財、浦銀理財、徽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密集宣佈增持ETF,力挺A股市場。
在業務端,銀行再次通過ETF場外聯接基金代銷,回到基金銷售市場的C位,而銀行託管業務也在ETF生態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平安銀行自2022年牽頭成立平安公募基金生態圈委員會以來,通過平安集團內部聯動機制,爲基金產品從創設、發行到持續運營提供全鏈條服務,助力基金生態圈的高質量發展。”日前,在平安銀行舉辦2025年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峰會上,平安銀行黨委書記、行長冀光恆介紹,截至2024年末,平安銀行公募基金代銷規模已穩居股份行前列,保有量超過4190億元,服務個體客戶超過710萬。
隨着居民財富管理意識的提升和投資需求的多元化,公募基金行業正面臨新的挑戰。以銀行爲紐帶,平安銀行把基金公司、券商、三方代銷平臺在內的衆多機構匯聚在銀基生態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銀行眼中的ETF時代
截至2024年三季度,國內公募以ETF爲代表的被動投資管理規模首次超過主動投資管理規模,指數投資時代開啓。當前ETF規模突破3.8萬億,產品數量超過千隻,是機遇也有挑戰,ETF如何解決投資者盈利問題、如何藉助AI賦能以及ETF同質化如何破局等問題日益突出,
冀光恆表示,2022年,平安銀行牽頭成立了公募基金生態圈委員會,通過內部聯動機制提供從產品創設、發行上市到持續運營的全鏈條服務。
經過3年的實踐,面對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如ETF同質化競爭、主動權益投資低迷等問題,冀光恆提出兩個核心發展思路:一是堅持以客戶爲中心,推動服務模式從產品營銷向全流程陪伴升級;二是加速AI技術與資管服務的融合,打造財富管理新模式。
他表示,隨着DeepSeek等AI工具的出現,投資者在信息獲取、自主研究分析方面更加便捷,這對行業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迴歸到科技賦能方面,平安銀行通過大數據挖掘與自然語義訓練,持續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客戶留存率與滿意度領跑行業。
平安銀行私行財富部總經理段軍介紹了平安銀行公募代銷,與基金公司的合作場景。他表示,2024年,非貨基客戶盈利佔比達72%,客戶留存率達81%,在具體業務方面,權益基金客戶平均收益率達7.72%,固收類產品平均收益率3%,均跑贏對標指數。
“通過升級基金公司評價體系,注重產品業績及客戶盈利。”段軍介紹,在客戶服務創新方面,平安銀行通過推出高淨值客戶回訪陪伴項目,2024年服務客戶近7萬人次,服務後客戶財富健康度顯著提升。在投後服務方面,平安銀行正在構建量化評價體系,預計5月份推出第一版。產品策略上,平安銀行建立了“風險梯隊”貨架體系,從12000只產品中精選120只構建產品池,實現“百裡挑一”。
在此次論壇上,平安銀行啓動“指在平安”品牌發佈,該品牌旨在迎接指數投資時代,通過協同平安銀行、平安證券、方正證券、陸基金四大銷售渠道,平安險資、平安理財兩大投資渠道,以及外部券商財富及三方平臺,打造4+2+N渠道聯動,發揮平安集團銷售、做市、投資等優勢,做大做優存量產品,助力客戶實現財富的長期穩健增長。
具體而言,銀基生態圈的核心理念是打破傳統單向合作模式,構建“銷售-投資-服務”一體化的開放平臺。4大銷售渠道指的是,平安銀行零售、平安證券、方正證券、陸基金,覆蓋不同風險偏好和資產規模的客戶羣體;2是平安理財(銀行系資管)和平安壽險(長期資金)兩大投資方,N,則是指包括第三方銷售平臺(如螞蟻集團)、券商等N個財富管理機構,拓展邊界。
銀基生態圈不僅是渠道合作的升級,更是財富管理行業從“規模導向”向“客戶價值導向”轉型的關鍵路徑。爲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資產配置服務,爲基金公司降低銷售成本,提高產品觸達效率,並通過託管、做市等增值服務增強合作黏性,對銀行而言,則有利於優化中間業務收入結構,增強客戶留存率,鞏固財富管理市場地位。
銀基生態如何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在大資管時代,銀行與基金公司在投研聯動、代銷、託管合作等方面有哪些合作空間?天弘基金總經理高陽、興證全球基金黨委書記陳錦泉、平安基金董事長羅春風等基金公司掌舵人帶來自己的思考。
高陽介紹了與平安銀行雙方共同打造的“指數拼圖”項目,通過交互式投教吸引超500萬用戶參與,爲中證A500的發行奠定基礎。2024年,天弘基金與平安銀行人員交流超3900次,與理財經理互動2300次,成爲平安銀行銷量最高的基金公司之一。
天弘基金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實踐,天弘基金自主研發的“弘思大模型”和“弘小助智能助理”已應用於多個業務場景:在投研領域,AI可自動生成會議摘要和股票跟蹤報告;在客戶服務方面,開發了AI智能話術陪練系統,提升理財經理服務能力。
面對AI賦能帶來公募轉型方向,高陽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大投研領域的AI應用;二是深化銀基數據共享;三是創新客戶陪伴方式。他強調,只有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才能實現行業與投資者的共贏。
平安基金董事長羅春風結合平安基金髮展實踐,分享了公募基金能力建設的思考。他提出“四大能力”建設框架:投研能力方面,平安基金投研團隊達150人,佔員工總數的37%;市場服務能力方面,服務客戶超1.6億;創新能力方面,在指數債基等領域進行產品創新;風控能力方面,將風控理念植入系統和流程。
作爲平安集團內部的兄弟公司,羅春風回顧了與平安銀行的合作歷程,2018年合作推出短債基金,成爲現象級產品;在指數投資領域,共同佈局A50等寬基產品。展望未來,羅春風提出三方面合作建議:一是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佈局產品;二是升級服務策略,計劃2025年將與平安總分行交流場次翻番至400場;三是共同提升客戶體驗,踐行平安“省心、省時、省錢”的服務理念。
此外,養老金融也是銀基生態圈重要目標之一,適配銀行渠道的長期資金屬性,未來將聯合基金公司開發養老目標基金(TDF),並探索“賬戶制”改革,實現銀行、基金、保險數據的互聯互通。在此次論壇上,興證全球基金黨委書記陳錦泉介紹了公司在養老Y份額產品的佈局,“經過前幾年的考驗,我們認爲養老金融前途廣闊。”
在與基金公司的合作上,段軍提出三個方向:更關注客戶服務體驗、更強調專業嚴謹、更提倡協同開放。他特別強調,資產配置是財富管理的核心,平安銀行將持續優化客戶資產配置模型,與基金公司共同提升客戶投資獲得感。
債券做市如何創新服務
債券市場做市也是平安銀行的特色業務。平安銀行資金運營中心總裁錢鑫表示,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已達177萬億元,過去十年複合增速19%,公募基金規模突破32萬億元,成爲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力量。
錢鑫詳細介紹了平安銀行的做市服務創新:一是建立全流程電子化系統,單人日成交峰值可達600筆;二是首創存單做市服務,填補市場空白;三是在2022年債市危機中逆市承接信用債拋盤,爲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在科技應用方面,平安銀行自主研發的“智慧領航”交易系統,通過量化工具實時處理市場行情和交易需求。
展望未來,錢總認爲AI技術將深刻改變債券市場:一方面提升中小機構的信息獲取能力,促進市場定價效率;另一方面將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可能重塑系統建設模式。平安銀行將繼續發揮做市交易業務的差異化優勢,促進債券市場交易深度的容量提升,爲債券市場提供流動性,推動發行人和投資人“朋友圈”互聯與深化,成爲廣大基金公司債券投資交易的重要夥伴,共赴債市生態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