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利率下調,機遇與挑戰並存
同樣是10萬塊錢,5年前後的利息差到底有大?青島儲戶王優(化名)對此深有體會。
5月20日,王優一筆10萬元的5年期存款到期。按2020年存錢時3.75%的年利率來算,到手利息爲18,750元。若續存同樣期限,當前利率卻跌至1.3%,意味着10萬元本金到期後,利息僅爲6500元,降幅超65%。讓這位掌管家庭賬本的資深主婦直搖頭,表示“利息沒得吃了!”
“低利率時代,主動管理財富將成爲投資者的必修課。”恆友匯宏觀經濟研究室表示,利率變遷不僅是激活經濟動能的政策選擇,也是銀行應對息差壓力的調整之策。當“錢袋子”增速放緩,左手機遇右手挑戰,如何在風險與收益間找到平衡點,考驗每個人的投資智慧。
銀行利率下調靈活配置上行
中國人民銀行此前發佈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積極落地5月推出的一攬子金融政策。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一步完善利率調控框架,持續強化利率政策的執行和監督,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
“現在每吸收100元存款,成本就要1.5元以上,但貸款利息收入不到3元,不降價真的撐不住。”一位國有大行支行行長曾對媒體坦言。
面對日益增大的息差壓力,銀行業不得不採取行動。新一輪降息潮始於2024年下半年。國有六大行率先下調存款利率,股份制銀行迅速跟進,中小銀行也陸續補降。短短半年間,銀行存款利率全面邁入“1時代”。與此同時,央行通過下調政策利率推動LPR下行,形成“政策利率—市場利率—存款利率”的傳導鏈條,五輪調整後,市場化特徵愈發顯著。
目前,國有大行五年期定存利率普遍跌破2%。中國建設銀行人民幣存款利率下調後,活期利率僅爲0.05%;定期整存整取三個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利率分別爲0.65%、0.85%、0.95%、1.05%;三年期和五年期則是1.25%和1.3%。
那個讓普通儲戶“躺着賺利息”的時代,正悄然遠去。5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座談會提出,強化貨幣政策執行和傳導,維護市場競爭公平秩序,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銀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統一。
5月20日,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出爐,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雙雙下調10個基點,分別降至3.0%和3.5%。這是今年首次下調,進一步壓低了企業和居民的融資成本,也標誌着利率加速向更低水平邁進。LPR和存款利率下調不僅有利於銀行保持相對合理的淨息差水平,也將有利於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促進投資和消費爭取更大空間。
銀行利率向下,靈活配置向上。恆友匯宏觀經濟研究室指出,此次利率持續下行反映了銀行業面臨的息差壓力,也體現了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甦的決心。個人投資者需要更加靈活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策略來應對低利率環境帶來的挑戰。
“三階配置” 平衡資產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爲“適度寬鬆”,這是時隔14年後我國貨幣政策基調的再次轉向。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延續“適度寬鬆”基調,提出“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力支持實體經濟。
而年初至今,外需趨於放緩,國內穩增長、擴內需的壓力仍存。國家統計局5月1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1%,環比上漲0.1%。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5%。1至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1%。毋庸置疑,低利率政策在短期內將釋放出強大的經濟刺激效應。LPR和存款利率下調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促進投資和消費爭取更大空間。
融資成本的降低,可爲企業擴張提供“廉價彈藥”;房貸利率的下調,也將減輕購房羣體的還款壓力;從政府層面來看,超低利率環境也爲財政赤字貨幣化創造了空間。回顧新冠疫情期間,全球近200個國家正是藉助低利率實現了經濟的“軟着陸”。
然而,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低利率的紅利背後,也潛藏着不容忽視的風險。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企業容易陷入“規模崇拜”,忽視核心技術迭代;個人高槓杆購房行爲往往透支未來消費能力;若政府債務擴張缺乏增長支撐,則有可能陷入“債務—通脹”的惡性循環。
低利率時代下將對金融資產價格、居民資產配置產生深遠影響,也讓投資者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恆友匯宏觀經濟研究室認爲,破解低利率困局的鑰匙,在於個人理性、企業剋制、政府遠見的有效協同,在“刀刃”上尋找平衡。
恆友匯《2025上半年宏觀經濟展望及全球資產配置策略指引》認爲2025年貨幣政策有望持續寬鬆。一方面,當前國內實體融資成本依舊高於回報率,利率中樞仍有下行需求;另一方面,當前內需修復動能依舊有待呵護,在2025年財政加力背景下,需要寬鬆貨幣環境支撐。並提出“權益(中國A股爲主,美股適度參與)>黃金>債券”的優先級配置建議,彰顯了宏觀政策研判的前瞻性。
恆友匯宏觀經濟研究室建議普通投資者採用“三階配置”:構築防禦層,持有貨幣基金或短期國債,保障流動性;強化增值層,配置指數基金、REITs等權益類資產,利用複利效應對衝通脹;夯實避險層,佈局黃金、數字貨幣等另類資產,抵禦系統性風險。
低利率時代絕非簡單的經濟週期波動,而是全球經濟結構轉型的縮影。機遇帶來“春汛”挑戰如同“冰川”,都將堅定地重塑經濟地貌。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利率變革中,恆友匯宏觀經濟研究室始終堅信,唯有主動適應、理性應對,方能在不確定性中捕捉確定性,實現財富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