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乃平:決策官員該打30大板

民衆黨立委陳昭姿(左起)、黃國昌、張啓楷、麥玉珍等人日前舉行「4100億特別預算大撒幣」記者會,質疑行政院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只想把之前被立法院刪掉的預算補回來。(本報資料照片)

面對川普關稅戰,行政院提出4100億元特別條例,但因爲夾雜國土防衛、臺電虧損撥補,遭質疑偷渡預算、逃避監督。學者紛紛批評這已違反特別預算應編列原則,想要「混水摸魚」,決策的官員應該要抓出來打30大板。建議在野黨應該提出對應的內需特別條例,把過去8年稅收超徵2.2兆元還稅於民。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行政院4100億元特別預算案,表面是針對關稅,但實際上包含很多跟關稅無關的項目,像是撥補臺電的1000億元。如果執政黨常以這樣的方式處理預算,會損壞社會對政府的限制,等於自毀招牌,未來說的話就很難讓人信任。國營事業出現虧損,處理上有一定的法律程序,不能用撥補的方式去掩飾臺電的虧損,等於是欺騙整個社會。

殷指出,賴清德政府自己跟在野黨的關係很緊張,清楚要在立法院取得共識非常困難,纔會用特別預算的方式,把不相干的預算加入,這已經不是缺乏財政紀律,而是沒有基本認知,纔會想要混水摸魚,決策的官員應該要抓出來打30大板。

臺北商大財稅系教授黃耀輝指出,4100億元的特別預算中,只有930億跟關稅有直接關係,這違反特別預算應針對重大軍事、經濟影響的原則,過去在陳建仁擔任行政院長時的疫後特別預算也有類似的情形。

黃耀輝認爲,不能拿納稅人的錢去填補民進黨的錯誤政策,建議在野黨應該提出對應的內需特別條例,過去8年稅收超徵2.2兆元,應將超徵稅收還稅於民,每個人發1萬元現金,把效益留在國內促進內需。

臺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美國開啓的關稅戰,對出口導向的臺灣來說,不僅產業、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若最後關稅談判結果高於15%、20%,中小型企業根本不用玩了,無薪假、失業率、關門大吉等一連串骨牌效益,這筆預算根本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4100億元應花在產業救急的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