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離了中國留學生,美國高校會怎樣

《印度時報》8月26日文章,原題:特朗普的學費外交:沒有中國(留學生),美國高等教育還能生存嗎? 特朗普25日宣稱,美國大學仍將歡迎60萬中國留學生。但同一天,中國駐美大使館發文表示,數名中國留學生自休斯敦入境時遭無端盤查、滋擾。其中諷刺意味很濃。就在5月,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還稱將開始吊銷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這種對比令人震驚:白宮打着“戰略必要性”旗號,對同一羣體同時採取邀請、限制與威脅的態度。上一刻,中國留學生還被中傷爲破壞美國科研體系的潛在間諜,下一刻卻被視爲不可或缺的客戶,支撐着依賴學費、在人口結構危機邊緣搖搖欲墜的美國高等教育體系。

美國常春藤名校光環背後有個未明說的事實:國際學生不僅是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更是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生命線”。事實殘酷而直白:若沒有外國學生,許多美國高校可能連本國學生的招生工作都無法維持。簡而言之,美國高等教育的“象牙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留學生的資金支持。

雪上加霜的是,出生率下降持續侵蝕美國大學本土學生入學量。這將嚴重衝擊高等教育機構的財政結構。影響不僅僅是數字上的,更直觀地體現在宿舍空置、咖啡館關門以及依賴大學生態系統的本地工人被解僱。

對華貿易緊張局勢依然存在,其中盤算卻很明確:美國不能疏遠那些爲其校園提供資金的羣體。華盛頓一邊警告“間諜活動”並威脅吊銷簽證,一邊招攬數十萬中國留學生——他們的學費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被視爲不可或缺,這令人玩味。人們不禁要問,(美國)政策制定者是否真正明白其中的荒謬,抑或他們只是更喜歡這場表演。

利害關係遠不止學界。國際學生補貼了美國本土學生的機會,爲關鍵產業注入活力,還支撐着相關城鎮發展。60萬學生計劃不僅僅是個新聞,還生動展現出意識形態與現實需求之間的關係。

若美國想要與中國和睦相處,就應意識到,疏遠國際學生的代價可能遠大於任何貿易爭端。在全球影響力考量中,高等教育的資產負債表與任何關稅同等重要。在這本賬簿裡,排斥的代價遠高於接觸帶來的不適。(作者特麗莎·特瓦里,劉長煌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