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店愛用「紐乳」 一天省千元

手搖飲業者表示,從國產鮮乳改用紐西蘭進口牛乳,一天成本就差了一千元左右,一個月下來很可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國進口的長效液態乳標示爭議延燒多時,行政院食安辦日前拍板,未來只有取得鮮乳標章、CAS或產銷履歷等標章的國產乳纔可標示「鮮乳」。但有手搖飲業者直言,鮮乳進貨成本和口感纔是關鍵,標示並不重要;學者則呼籲應將鮮乳加工方式、保存期限和冷鏈一併納入規範。

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名譽教授徐濟泰指出,進口牛乳因長途運送,需要更嚴苛的加熱處理,以延長保存期限,也因此減損鮮乳的營養價值及免疫功能的機能性,不能拿來與國產鮮乳相提並論。他呼籲政府,除了重新定義鮮乳外,也要將鮮乳加工方式、保存期限和冷鏈規範一併納入,更要做好食農教育。

在北部知名夜市經營手搖飲的業者表示,前幾年在乳品業務極力推廣下,從國產鮮乳改用紐西蘭進口牛乳,每瓶售價比一般國產鮮乳少十五元,每天用量約七十瓶,一天成本就差了一千元左右,一個月下來很可觀,且因紐西蘭乳牛吃的是在地牧草,牛乳喝起來就是有一股特殊風味,很受消費者歡迎。

任職乳品公司的張先生透露,這兩年進口乳在業務市場明顯成長,目前市佔率約三成,除了有價格優勢外,也因具有特殊風味,市場持續擴張。

一名熟悉產業界的人士指出,臺灣土地小,原本就不利發展酪農產業,相較於紐澳、日本、美國等有大型放牧區域的國家,生產成本與售價難有優勢,但市場區隔不是貼個「鮮乳標章」就是銷路保證,在臺灣,有平價的好市多科克蘭鮮乳、高價的北海道鮮乳,也有臺灣在地小農的品牌鮮乳,消費者各有偏好,與其糾結「鮮不鮮」,不如着重發展品牌的特色與開發多元乳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