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證券:低利率時代歐洲資產配置啓示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國銀河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歐元區低利率低通脹時期資產表現呈現“股票>債券>歐元”特徵。歐元區長期依賴寬鬆政策託底經濟,權益資產在低利率週期中表現優於固收及匯率資產。配置應聚焦結構性機會:1)防禦階段(2009-2014年)側重消費、醫療等抗週期行業;2)復甦期(2014-2019年)把握科技、工業等順週期板塊,受益於低融資成本與產業升級;3)後疫情時代關注信息技術、綠色能源等政策驅動領域。總體優先佈局盈利穩健、現金流充沛的龍頭企業。

中國銀河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低利率與低通脹環境:21世紀以來,歐元區經濟增長長期依賴外需,2004年強勁外需支撐其經濟復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致外需收縮、內需疲軟,經濟增速下行,歐央行啓動非常規寬鬆政策。2009年歐債危機後,財政緊縮與債務風險抑制投資消費,經濟陷入停滯,歐央行進一步推行負利率、大規模資產購買等超寬鬆政策,卻因結構性改革滯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削弱政策傳導效率,2010年代形成“低利率-低通脹-低增長”的常態化經濟困境。

歐元區政策特點:全球金融危機後,歐央行通過三輪資產購買計劃擴張資產負債表:2009年7月啓動CBPP1,2012年推OMT,年末資產達3萬億歐元;2014年6月借TLTRO等工具擴表,疫情前規模至4.7萬億歐元;2019年9月啓APP,2020年疫情期加碼PEPP,2022年資產規模達8.8萬億歐元,旨在通過擴貨幣、降利率刺激信貸與通脹。財政政策方面,2009-2013年歐元區以擴張政策穩經濟,2014年後因債務風險轉向緊縮,赤字率從2009年5.9%降至2019年0.6%,且成員國分化明顯,德國等核心國積累財政盈餘,希臘、意大利等南歐國家被迫嚴格緊縮,加劇區域經濟失衡。

歐元區經濟表現:(1)2008-2013年危機衰退期,受次貸危機、歐債危機衝擊,經濟先大幅下挫後短暫反彈,2011年因主權債務風險再度惡化,2013年逐步企穩,年均GDP增速-0.25%,投資消費疲軟,僅出口具韌性,成員國分化顯著,德國等製造業強國表現穩健,“歐豬五國”深陷債務與衰退循環;(2)2014-2019年復甦期,在量化寬鬆支持下經濟回暖,GDP增速2014年轉正,但企業投資受限、通脹持續低於2%目標,形成“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均衡;(3)2020年後疫情衝擊下,貨幣財政協同刺激推動2021年經濟反彈,卻因供應鏈中斷、能源價格上漲引發超預期通脹,標誌歐元區告別長期低通脹時代,對貨幣政策框架提出新挑戰。

歐元區資產表現:歐元區低利率低通脹時期資產表現呈現“股票>債券>歐元”特徵。債券方面,危機衰退期歐央行降息推動債券牛市,遵循“先壓信用利差、再壓期限利差”邏輯,2014年零利率政策後配置價值減弱。匯率上,歐元兌美元波動劇烈,2008-2017年因美經濟復甦優、美聯儲先退寬鬆,匯率從1.55降至近1,2017年歐央行結束擴表後略升,2022年俄烏戰爭後再度走弱至1-1.1區間。 權益市場整體突出,2011年後股市上漲,危機衰退期降息擡升估值驅動股價,復甦期盈利修復成新動力。

風險提示

海外降息不確定風險;特朗普新政策不確定風險;地緣因素擾動風險;市場情緒不穩定風險;國內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