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活化退休金 有訣竅
在衆多投資方式中,「定期定額」被視爲最適合銀髮族的理財方式之一。無論市場漲跌,都按照固定的時間和金額進行投資。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今(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味身邊每五位居民中,就有一位是超過65歲的長者。隨着獨居老人和雙老家庭的持續增加,如何有效管理財務,確保晚年生活品質,已成爲所有人都必須正視的課題。
專家建議,在衆多投資方式中,「定期定額」被視爲最適合銀髮族的理財方式之一。無論市場漲跌,都按照固定的時間和金額進行投資。這能有效降低買在高點的風險,並在市場下跌時,以更低的成本累積更多單位數,達到「平均成本」的效果。
另外,定期定額強調的是長期堅持,而非短線進出。投資週期可能長達三至五年甚至更久。對於銀髮族而言,這能讓資產在時間的複利效應下穩步增長。舉例來說,銀髮族可以選擇每月固定買進一定數量的受益權單位,或是固定投入一筆資金。隨着時間累積,當達到一定的預期報酬率後,再選擇一次性或分批退場,將獲利收回。
以高股息ETF爲例,富邦投信指出,高股息ETF成分股受到除息日落點影響,投資人不妨在觀察高股息ETF換股完成後的成分股,依照自身投資策略以及配息紀錄將高股息ETF納入持股名單。
對於銀髮族而言,理財不僅是爲了應對日常開銷,更重要的是,要活化退休金,抵禦「長壽風險」,確保資產能夠支持更長的生命週期。
退休後,來自工作的固定收入終止,如何維持日常開銷成一大問題。此時,創造穩定的現金流,是確保退休生活品質的關鍵。這筆現金流可以來自投資收益,作爲日常生活的補充,甚至成爲主要來源。
透過能定期產生收益的資產,打造一個「月月領息」的組合。例如,將資金配置於不同配息頻率的基金或ETF,就能確保每個月都有現金入帳,不必頻繁賣出本金來支應生活開銷。
且與年輕人不同,銀髮族時間就是最寶貴的資源,一旦資產大幅下跌,要回到原點,所需的反彈幅度往往比下跌時來得更高,復原難度也更大。因此,銀髮族的理財策略應以「穩健」爲核心,追求資產成長速度高於通膨的同時,必須嚴格控制波動性。
無論任何年齡、任何情境下,「分散風險」都是投資的不變法則。將所有資產集中在單一標的上,一旦該標的表現不佳,將對總體資產造成巨大沖擊。基富通表示,銀髮族通常已退休,或者逼近退休年限,因此理財策略除了支應日常生活開銷,還能活化退休金、延續使用效益,對抗長壽風險。
總結來說,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銀髮族的理財策略透過定期定額的長期投資,搭配不同資產類型的組合配置,建立起穩定的被動收入,纔能有效活化退休金,抵禦長壽風險,讓退休生活過得更有保障、更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