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變身“剁手黨”,老年人網購有多野?

"媽,您這購物車都塞了三十多件了!"女兒盯着手機屏幕哭笑不得。距離618還有1個多月,64歲的聶廣蘭早已把淘寶購物車填得滿滿當當,此刻正舉着老花鏡,催促女兒快些"審覈"她的戰利品。

這位戴着珍珠項鍊的"網購達人",談起各大電商平臺的滿減規則如數家珍:"拼多多的百億補貼要定點搶,京東自營的物流最快,抖音直播間的限時優惠..."15年網購生涯讓她練就了比年輕人更犀利的比價眼光。

時針撥回2008年,時任後勤主管的她爲尋找一個窗簾配件,跑遍全城無果。烈日下擦着汗的她突然靈光乍現——那個剛興起的神秘世界"網購",或許藏着解決問題的鑰匙。當時握着半智能機的她,顫巍巍完成人生第一單代付訂單時,大概不會想到,這個偶然的嘗試竟開啓了銀髮生活的全新可能。

在她佈滿皺紋卻靈活滑動屏幕的指尖下,一場關於銀髮電商經濟的革命正在發生。這羣曾經被認爲是“數字絕緣體”的老年人,以年均238%的線上成交單量增速,成爲電商平臺競相爭奪的“黃金用戶”。

這場銀髮經濟的狂歡背後,藏着哪些被忽視的商業邏輯?

“既要9塊9包郵,也要萬元奢侈品”,被重構的老年消費畫像

傳統印象裡,老年人消費是“菜市場挑挑揀揀”“實體店討價還價”,但數據卻告訴我們,老年人也在5G衝浪、瘋狂“剁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60歲以上銀髮網民網絡購物使用率達69.8%,這個曾經被忽視的羣體,正用指尖的點擊改寫電商版圖。

從消費結構來看,老年人的購物車呈現出實用主義與情感補償混搭的特點:《2024年銀髮族消費報告》指出,在營養保健、傳統滋補市場上,蛋白粉、氨糖軟骨素、輔酶Q10等成交額佔比較高,腸胃益生菌、保健酒等營養保健品成交額顯著增長,這體現了他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是實用消費的表現。但同時,他們也會爲情感因素買單。

例如在珠寶首飾方面,銀髮族購買戒指、翡翠項鍊的成交額同比增長307%、132%,這些消費背後,是他們對美的追求以及對生活品質的嚮往,是情感補償的體現。

在消費觀念上,老年人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新時代的消費力藍海——活力銀髮人羣消費需求趨勢研究》提到,新銀髮人羣消費理念呈現悅己消費、理性消費的特點。

他們不再刻意儲蓄,願意將錢花在自己身上,享受生活。調研顯示,60%的受訪者同意“退休金不必留給子女,享受生活是第一位,尤其是現在更要享受生活”,其中50-59歲的新銀髮人羣同意比例更高。這與過去老年人省吃儉用、以家庭爲中心的消費觀念形成鮮明對比。

既要9.9包郵的搓澡巾和插線板,也要上萬元的翡翠手鐲;會爲孫子的玩具貨比三家,也會在直播間爲“主播一句阿姨真年輕”衝動下單。

這種消費矛盾的背後,是被壓抑的消費慾望在數字時代的集中釋放——年輕時物資匱乏的記憶,退休後社交圈縮小的孤獨,都在網購中找到了出口。

就像68歲的毛愛芬對着滿抽屜的絲巾說:“年輕時沒穿過這麼花哨的,現在網上啥都有,不買感覺對不起自己。”

電商平臺敏銳捕捉到這種轉變,將老年人從“邊緣用戶”推向舞臺中央。抖音電商推出“銀髮消費節”,拼多多開設“長輩專屬補貼”,連奢侈品品牌都悄悄推出“適老款”首飾直播。

當老年人的購物車開始裝上智能手錶和進口保健品,一場關於年齡的消費偏見正在被數據擊碎——他們不是“低價剛需黨”,而是願意爲情感價值和便利體驗買單的“新中產”。

“剁手黨老人”爲啥有“癮”?背後的關鍵驅動因素

面對滾滾而來的銀髮網購熱潮,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老年人心甘情願地“剁手”?從商業角度來看,答案或許藏在情感共振、認知適配與社交裂變的三角矩陣中。

直播間裡,主播一句“叔叔阿姨買回去給孫子孫女看看,多有面子”,就能讓銀髮族們紛紛下單;社區團購羣裡,團長一句“張阿姨,這批雞蛋給您留着”,就能讓老年人成爲常客。

商家深諳老年人的情感痛點:空巢老人把網購當作與外界連接的橋樑,退休幹部用奢侈品證明“未被時代拋棄”,廣場舞團體通過團購同款服飾鞏固社交地位。

這種“情感捆綁”式營銷,本質是將孤獨轉化爲消費動力——淘寶親情賬號讓子女代付成爲“遠程盡孝”,京東“長輩客服”用方言溝通消解距離感,這些設計不是功能創新,而是對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精準狙擊。

數據顯示,60%的老年網購用戶會因“主播喊爸媽”“專屬客服”增加購買頻次,這比價格折扣更有效。就像保健品直播間裡,主播喊出的每一聲“叔叔阿姨”,都是打開錢包的密碼;社區驛站裡,快遞員記住的每一個取件習慣,都是培養忠誠用戶的秘訣。

老年人的消費決策,往往始於“被看見”的感動,終於“被需要”的滿足。

當72歲的劉華在視頻號直播間看懂“開翡翠原石”的直播玩法,當65歲的高陽通過語音搜索找到孫子的生日禮物,這些“非標準”適老化設計,正在重塑用戶體驗。

早期的適老化改造是“表面功夫”:放大字體、簡化界面,卻忽略了老年人的認知鴻溝。

但真正的商業洞察藏在細節裡——京東推出的“一鍵代付+人工審覈”組合,解決了老年人既想獨立購物又怕被騙的矛盾;拼多多的“親友代選”功能,讓老年人在保持面子的同時獲得實質幫助。更深刻的變革在於商業模式的適配。

老年大學與電商平臺合作開設“網購課”,把課堂搬到直播間;社區便利店變身“網購體驗點”,解決最後一公里的信任問題。

當商業設計從“物理適老”進階到“心智適老”,銀髮族的網購轉化率提升了40%,比起“簡化版APP”,老年人更需要“陪伴式服務”。

這些創新揭示一個真相:面對數字鴻溝,硬件橋樑只是基礎,是否有“人”陪伴攙扶纔是銀髮族們能否到達對岸的關鍵。

老年人的社交圈是最好的流量池。跳廣場舞的阿姨學會網購後,能帶動整個舞隊20人成爲某平臺用戶;社區象棋桌上,老棋友的一句“這個平臺退貨方便”,勝過千萬元廣告費。

這種“熟人經濟”模式,讓電商平臺找到了低成本獲客的密鑰——拼多多的“長輩拼團”利用親友關係降低信任門檻,抖音電商的“銀髮KOL”培養計劃讓退休教師成爲帶貨達人,這些基於真實社交關係的傳播,比算法推薦更有說服力。

數據顯示,老年用戶的社交分享轉化率是年輕人的3倍,因爲他們的推薦帶着“熟人背書”的天然信任。

就像社區裡的“網購達人”李奶奶,既是商品使用者,又是口碑傳播者,這種“用戶即渠道”的模式,讓商業傳播迴歸本質——好產品在熟人圈裡自己會“走路”。

當年輕人還在爲流量焦慮時,老年人的社交網絡早已成爲商業裂變的富礦。

如何贏得“剁手黨老人”?讓系統算法“等一等”

當直播間的主播對着一羣銀髮觀衆喊出“家人們扣1上車”時,這場代際碰撞的荒誕與真實,恰是銀髮經濟最生動的註腳——商家若想真正“拿捏”老年用戶,與其研究算法套路,不如先讀懂菜市場裡討價還價的人情世故。

我們必須意識到:銀髮網購這片新藍海不是收割老年人錢包的獵場,而是一門要用心思才能做好的生意。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的21世紀,人們身處鋼鐵森林般的現代社會,往往將目光聚焦於流程的簡化與效率的提升,彷彿一切都在追求快節奏的運轉。然而,在蓬勃發展的銀髮經濟領域,"慢"下來或許纔是解開諸多難題的關鍵所在,恰似破解斯芬克斯之謎需要獨特的智慧。

老年用戶對信息的確定性和信任感有着異乎尋常的強烈需求。這種需求的形成,與他們長期以來的生活經歷和認知模式密切相關。

在過去的歲月裡,他們習慣了面對面的交流、實地的考察以及長時間建立起來的人際信任關係。而這種信任的建立和鞏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積累。

艾瑞《2024銀髮消費洞察》的數據就清晰地揭示了這一點,72%的老年人更傾向於選擇有線下實體店背書的商品。

這一數據看似與互聯網追求的快速交易邏輯相悖,實則反映出老年消費羣體獨特的消費心理——他們更看重信任的逐步積累,而不是簡單的快速成交。

深入分析老年消費決策的路徑特徵,我們可以發現其遵循"信任累積-行爲轉化"的模式。基於此,商家需要建立"線下服務錨點+線上信任延伸"的雙軌機制。在線下,開設社區體驗中心是一個有效的舉措。

在這裡,爲老年人提供產品試用和諮詢服務,讓他們能夠親身體驗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消除對線上商品的陌生感和疑慮。同時,配置專屬導購,與老年消費者建立長期穩定的服務關係,通過持續的溝通和關懷,不斷增強他們的信任感。

在線上,平臺應增設"銀髮服務專線",採用視頻導購等形式,還原線下服務場景。這樣可以讓老年人在熟悉的服務模式中進行購物,降低他們對線上購物的不適應感。

由此可見,在銀髮經濟中,"時間就是金錢"的互聯網法則並不完全適用,那些看似冗餘的步驟,恰恰是俘獲老年人芳心的關鍵,因爲它們爲信任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電商平臺應該學會運用"慢服務"來換取長期穩定的客戶關係,實現"長流水"般的持續發展。

當銀髮經濟從“能上網”邁向“會消費”,適老化改造的重心正從技術層的“硬件適配”轉向需求端的“服務細分”。老年羣體並非同質化的“數字難民”,他們的消費需求如同指紋般獨特——有人需要精準的健康管理,有人追求體面的品質生活,有人渴望社交認同的情感滿足。真正的適老化,是用“顯微鏡式”的需求洞察,在消費場景中搭建“專屬通道”。

傳統電商的“搜索-篩選”模式對老年人如同“數字迷宮”,而場景化細分正在重塑消費鏈路。淘寶在長輩模式中打造“銀髮生活地圖”,將商品重組爲四大生活場景:清晨的“健康早餐站”陳列低脂奶粉、適老化廚房工具,午後的“興趣充電站”匯聚老年大學網課、適老化樂器,傍晚的“家庭溫馨角”擺放防滑家居、親情聯絡設備,夜間的“安睡空間”收納助眠器械、健康監測儀。

每個場景下再細分20+子類,比如“關節保護”專區聚合護膝、坐便助力器、緩震鞋等商品,搭配“三甲醫院康復科醫生推薦”標籤,讓老年人無需理解複雜的產品參數,僅憑生活經驗就能“對號入座”。

除了生活場景的細膩切割,針對老年人“花錢買安心”的核心訴求,功能導向的垂直細分正在構建另一種信任體系。

日本Nissui食品電商以“健康目標”重構產品分類,用戶無需在“保健品”大類中盲目篩選,而是直接搜索“改善睡眠質量”“增強肌肉力量”“預防老花眼”等具體需求,每個類目下聚合食品、器械、服務類解決方案——比如“腸道健康”專區,既有益生菌產品,也有肛腸醫生在線問診服務,甚至配套“每日排便記錄”工具。這種細分邏輯打破了傳統電商的品類隔閡,讓健康消費從“零散選擇”變爲“解決方案”。

更深層的細分藏在對老年羣體身份尊嚴的守護裡。日本《Halmek》雜誌旗下購物平臺敏銳捕捉50+女性“優雅熟齡”的身份認同,開設的專區拒絕“老年服飾”的刻板標籤,代之以“輕奢宴會服”“園藝休閒裝”等場景化穿搭分類,每個商品詳情頁配備“50+體型適配指南”,甚至提供“祖孫同框拍照穿搭建議”。

這種“去老齡化”的細分策略,讓55-65歲女性用戶的客單價提升至整體均值的1.8倍。實踐證明,當細分顆粒度從“年齡層”深入到“生活切片”,技術便不再是冰冷的適配工具,而是編織進老年用戶生活圖譜的經緯線。

從生活場景的具象化重組,到健康需求的功能化聚合,再到身份認同的隱性化滿足,銀髮經濟的服務細分本質上是對“消費尊嚴”的守護——不是把老年人視爲需要技術施捨的“特殊羣體”,而是作爲具有多元需求的“正常用戶”。讓每個老年人自然找到契合自身生活方式的消費選擇,這纔是數字時代對銀髮羣體最溫暖的適配。

隨着銀髮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不良現象也隨之出現。直播間裡,主播以"不買就是虧"等極具誘導性的話術,促使老年人囤積保健品;

算法持續推送"養老焦慮"類內容,引發老年人的心理恐慌。這些商業的無序擴張行爲,正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

在應對這些問題方面,日本的做法爲我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鑑。日本已立法禁止針對老年人的"持續性定向營銷",通過法律手段規範商業行爲,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可以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採取更爲積極的舉措。

建立"銀髮ESG評價體系"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將"是否誘導非理性消費""是否提供適老化售後服務"等指標納入平臺考覈體系,能夠從制度層面引導企業更加註重社會責任,規範自身的商業行爲。

對符合標準的商品給予流量傾斜,對誇大其詞的直播間進行零容忍的封禁,激勵更多商家加入到爲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和產品的行列中來。這標誌着責任消費理念在老年市場的初步實踐,有助於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銀髮經濟環境。

站在商業的十字路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萬億級市場的崛起,更是一個時代的消費覺醒。

當老年人用網購填補情感空缺,用消費重構社會角色,商業的真正價值在於——不是收割他們的錢包,而是守護他們擁抱時代的勇氣。

那些閃爍在手機屏幕上的購物車,裝載的不僅是商品,更是老年人對“第二人生”的嚮往。當商業邏輯與人文關懷共振,銀髮經濟才能真正成爲跨越代際的溫暖產業。

這不是簡單的消費升級,而是一個羣體在數字時代尋找存在感的溫柔抗爭。而聰明的商業,正在讀懂這份溫柔,並用更溫暖的方式迴應。

畢竟,每個時代都有老去的人,但每個老人都值得被時代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