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生產Skoda「第50萬輛新車下線」!品質&技術獲市場認可

圖文/7Car 小七車觀點

Škoda 在印度市場再度寫下新紀錄,由普納(Pune)與 Chhatrapati Sambhaji Nagar(原奧蘭加巴德)兩座工廠聯手,正式迎來第 500,000 輛整車下線。這個數字不只是品牌在印度的里程碑,更象徵着 Skoda 將印度生產線,成功串連至全球供應鏈,逐步擴大集團在亞洲與新興市場的戰略佈局。

Škoda 於 2001 年在印度開啓在地生產,當時首款下線車型爲 Octavia。如今,包含 Slavia、Kushaq,甚至是最新發表的小型跨界 Kylaq,皆已成爲印度市場的重要產品。根據原廠統計,普納工廠約貢獻七成生產量,Chhatrapati Sambhaji Nagar 則負責組裝其餘車型。

Škoda 不僅深耕印度市場,這些在地工廠還成爲供應全球的重要據點,包含零組件出口至越南進行當地組裝,未來甚至有機會擴展至更多海外市場。Skoda 生產與物流主管 Andreas Dick 強調,這次達標 50 萬輛,證明品牌已在印度成功結合歐洲造車標準與當地製造實力。這不僅是產量提升,更是產品品質與工程技術獲得市場認可的重要指標。

Škoda Auto Volkswagen India 執行長 Piyush Arora 也指出,這 50 萬輛的背後,代表着 50 萬名顧客選擇信任 Skoda,同時肯定品牌提供的安全性與歐洲工藝。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 Skoda 全球成立 130 週年,也是品牌進入印度市場第 25 年,並於 2025 年 3 月寫下月銷 7,422 輛的新高紀錄。

目前普納廠爲 Skoda 在印度的主力工廠,負責小型與中型車型生產,Chhatrapati Sambhaji Nagar 則集中生產大型車型,兩地協同發展,並同步支援出口市場。除了 Slavia 與 Kushaq,近期推出的 Kylaq 也迅速吸引關注,進一步壯大品牌在印度的產品陣容。

從目前市場動能來看,Škoda 印度站已經不僅是本地生產基地,更正逐步轉型爲集團全球戰略核心,後續若電動車計劃順利落地,印度工廠有機會成爲 VW 集團向亞洲、非洲與其他新興市場供應電動車的重要樞紐。未來 Škoda 印度能否持續放大生產規模、並穩定掌握在地與出口需求,將是值得關注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