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歷史學家:不是中國,印度纔是古代貿易中心

印度歷史學家William Dalrymple於3月7日在《今日印度》的一次秘密會議上指出,印度是古代全球貿易的核心中心,與羅馬帝國及西方有着緊密的貿易聯繫。這一觀點與中國作爲古代貿易中心的流行說法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絲綢之路長期以來被認爲是連接中國與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古老貿易路線。然而,歷史學家William Dalrymple提出,主要貿易是通過海上路線而非絲綢之路進行的。他指出,印度在海上貿易中處於中心地位,其東西海岸都有多個活躍港口。Dalrymple強調,是時候恢復印度失去的中心地位了。他解釋說,印度是羅馬帝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因爲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羅馬和中國對彼此有絲毫瞭解。儘管我們不知道一個離開中國前往羅馬的貿易使團或一個離開羅馬前往中國的外交使團的具體信息,但每年有數百艘船的船隊從埃及海岸出發,沿着紅海到達印度。爲了證明這一點,Dalrymple引用了牛津考古部的一張地圖,該地圖追蹤了羅馬硬幣的囤積情況,以確立印度的貿易地位。

羅馬硬幣主要在歐洲被發現,包括意大利、希臘、英國南部、法國和德國等地。同時,在地中海周邊及尼羅河沿岸也有重要分佈。然而,沿着絲綢之路的發現卻極爲稀少。他指出,真正的羅馬黃金交易中心位於印度和斯里蘭卡,這兩個地區是世界貿易的重要樞紐。他引用古代經典文獻來證明這一點,例如羅馬作家老普林尼和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描述。“根據普林尼的說法,印度是全球貴金屬彙集之地;而斯特拉波則提到,有250艘船的艦隊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從紅海出發駛向印度。”Dalrymple補充道。

印度洋上空季節性風向變化顯著,每年六個月吹向一個方向後再反轉,這促進了海上航線的形成與發展。

他解釋道,如果古代的水手學會了風帆衝浪,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從印度西海岸(例如果阿、喀拉拉邦、信德邦或古吉拉特邦)到達羅馬埃及。同樣地,如果這些水手在東海岸航行,例如Nagapattinam、Mahabalipuram、Pondicherry或Tamralipti(即古代加爾各答),他們可以在短短兩個月內抵達馬六甲海峽,並繼續前往柬埔寨和湄公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