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光伏,前路仍躊躇
不低於2500小時的年均日照時間、晴多雨少的天氣、人口龐大且潛力可觀的市場、地位穩固的政府的持續支持……印度似乎具備着很多成爲光伏大國的條件,也一直備受市場矚目,但其發展何時能追上期許與野心,一直讓人摸不着頭腦。
在印度政府最新公佈的審批文件ALMM List-II中,6家制造商合計13GW的光伏電池產品獲批,能夠在未來獲得政策支持並參與印度電力市場招投標。其中,五家企業是印度本土製造商,包括今年7月份剛剛申請IPO的Emmvee、因新近宣佈的垂直一體化產能而受到市場關注的Premier Energies和Jupiter International等,凸顯出印度加速推進光伏製造本土化的戰略路線(在此前已公佈ALMM List-I的組件名單,9家入圍企業均爲印度本土製造商)。
而其中唯一一家海外背景的公司是美國光伏龍頭、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都位居全球光伏市值榜首的First Solar的印度子公司。截至8月12日,在紐交所上市的First Solar股價182.13美元,總市值195.33億美元,略低於中國光儲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在全球光伏製造商中市值排名第二,但在光伏主材(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領域,仍能壓中國龍頭企業隆基綠能一頭。
有媒體報道稱,印度此前已宣佈,未來使用從海外進口的硅片將不會被視爲“本土生產”,失去享受一系列政策支持的資格,在2026年中期相關政策生效前,該國可能還會發布硅片領域的ALMM List名單。
雖然製造業迴流、本土化生產似乎是近年來全球光伏產業的主流趨勢,但對於印度的政策進程,不少分析師仍認爲其較爲激進。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今年1-6月,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光伏電池貿易額高到59.25億元人民幣,高居出口榜榜首,是第二名印度尼西亞的1.78倍,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了46.6%,顯示出印度的光伏電池產業仍高度依賴中國產品,在政策窗口收縮期,這種需求甚至愈發旺盛。即使在印度基礎較好的光伏組件領域,中國今年上半年對印度的出口額也達到了51億元,雖然同比有所下降,但降幅低於荷蘭、巴西等地,反升至中國組件出口流向國的第三名。而且,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印度組件與印度本土光伏裝機量的比例仍超過45%,反觀ALMM List中的印度本土產能還不到2026年印度光伏預測裝機量的30%。
看起來,政策似乎又跑在了產業的前面。實際上,就在2年前的2023年,印度光伏新增裝機嚴重失速,增速同比降超40%,根據Mercom India Research的分析,其本土供應鏈不健全、產能供應無法滿足需求增長、對中國光伏產品加徵關稅並進行鍼對性調查等政策導致市場組件價格走高,再加之電網基建不完善、電站建設用地緊張等問題,讓其裝機增速驟降。此後印度光伏進口政策有所緩和,發展趨於穩定,但市場也對2026年年中新政策落地時的情況有所疑慮。
此外,印度光伏產業區別於東南亞國家,其中“外來戶”並不多,尤其是基本沒有中國光伏主材廠商在印度建廠,除了少數老牌美歐企業外,基本都是本土製造商。這些製造商的產能並不都供應本土市場,其中不少會出口向高售價、高利潤的美國市場。但就在今年8月,美國商務部已宣佈將對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進口美國的光伏電池、組件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推動這項調查的美國太陽能製造與貿易聯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Solar Manufacturing and Trade)在請願書中尤其指出,印度光伏產品出口價格嚴重扭曲美國市場,對美國本土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7月中旬相關消息爆出至今,Waaree Energies、Premier Energies等印度光伏上市公司股價均有所下降。
在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預測中,印度未來十年的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將增加兩倍,但受到政策支持、保護的本土製造商能否順利“完成任務”,仍是未知數。該機構的分析同時指出,印度雖然有愈發強力、綜合化的政策來促進本土光伏製造發展,但許多本土廠商可能將因缺乏規模而陷入困境,並面臨進一步落後於技術採用曲線的風險。(本文首發於巴倫中文網,作者|胡珈萌,編輯|蔡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