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再兩邊討好 美國要求選邊站
▲川普的「選邊站」壓力正式終結了印度的「兩邊討好」時代。(圖/翻攝 央視)
●楊聰榮/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臺師大
印度長期以來左右逢源,現在這個情況正在改變。在2025年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中,印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外交壓力。長久以來,印度憑藉其戰略自主性,在美國主導的印太安全四方對話(QUAD,包括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中扮演抗衡中國的關鍵角色,同時也積極參與金磚國家(BRICS,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維持與俄羅斯和中國的經濟與外交聯繫。
川普強硬貿易政策 打破印度「兩邊討好」平衡
這種「兩邊討好」的平衡術,使印度在冷戰後的多極世界中能夠遊刃有餘,成爲各大國爭相拉攏的對象。然而,美國總統川普的強硬貿易政策打破了這個平衡,特別是對印度商品加徵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讓印度無法消化,更迫使印度面臨「選邊站」的現實壓力。
這不僅凸顯美印關係的裂痕,也標誌着印度外交的重大轉折,從中立受益者變成被迫調整的受壓者。
印度過去能在QUAD與BRICS之間保持「兩邊討好」的外交姿態,與其長久以來的傳統不結盟政策息息相關。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奠定的不結盟政策,強調戰略自主,避免完全依附任何一方。這一原則延續到21世紀,讓印度能靈活地在多邊框架間操作。
一方面,印度作爲QUAD的創始成員,透過馬拉巴爾聯合海軍演習與美、日、澳軍隊合作,涵蓋反潛、航母作戰等領域,不僅強化了其在南海和印度洋的戰略地位,也讓美國提供軍事技術支持,例如P-8I反潛巡邏機和F-16戰機升級套件。
另一方面,印度積極參與BRICS,從俄羅斯進口廉價石油,並與中國共同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項目。即便在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後,印度依舊能修補與中國的關係,將其作爲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然而這種「兩邊討好」模式如今面臨挑戰。2024年,美印貿易額高達1910億美元,印度對美順差457億美元,但川普政府對印度的不結盟政策深感不滿,認爲其在俄烏戰爭中拒絕譴責俄羅斯、繼續購買俄國石油,等於間接支持普丁的戰爭機器。
於是,美國透過加徵關稅強硬施壓。2025年4月,美國先對印度出口商品課徵25%關稅,7月川普更公開批評印度關稅過高與非關稅壁壘繁瑣,並在8月6日簽署行政命令,將懲罰性關稅提高到50%,成爲美國對亞洲國家的最高稅率。
這一政策重創印度的勞動密集產業,特別是紡織品、珠寶和皮革出口。雖然電子產品和醫藥出口獲得豁免,但整體衝擊仍然巨大,預計將使印度GDP成長率下滑0.8個百分點。此舉也引發印度國內反美情緒高漲,孟買與新德里爆發抗議,商界與農民團體更強烈抵制美國商品。
川普的「選邊站」壓力背後,其實是戰略上的強迫。川普公開表示印度必須選擇支持美國與美元體系,否則就要承擔後果。他甚至透過提高H-1B簽證費用,懲罰印度在美國依賴度極高的移民與科技人才輸出。美國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迫使印度與中俄保持距離,全面融入美國的印太戰略。
川普可能適得其反 「圍堵中國」戰略恐出現破口
然而,到目前爲止,印度並未完全屈服。莫迪政府強調能源自主,並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轉向歐盟、東協、非洲和中東。同時印度還積極修補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並與日本簽署經濟安全協議,推動半導體和綠能合作,也持續深化與俄羅斯的貿易。這些行動顯示印度不願完全選邊,而是藉由加強多極化來對衝美國的壓力。
這一轉折的影響不僅改變印度的外交姿態,也暴露出美國戰略中的隱憂。短期來看,印度的出口受挫,盧比貶值,外資流出,但長期可能迫使印度加快結構改革,提升產業競爭力。
對美國而言,川普的強硬策略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推動印度更加靠近中俄,削弱QUAD的效能。未來若談判破局,印度或將在G20與聯合國中更配合中國,使美國的「圍堵中國」戰略出現破口。
總體而言,川普的「選邊站」壓力正式終結了印度的「兩邊討好」時代。印度正憑藉外交靈活與經濟韌性尋找新平衡,這不僅考驗莫迪的領導力,也將深刻影響多極世界中中美印三角關係的演變。
▼川普的強硬策略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推動印度更加靠近中俄,削弱QUAD的效能。(圖/翻攝 央視)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