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解決好“去哪健身”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決羣衆急難愁盼的意見》明確提出,提升多樣化社會服務可及性,提高多樣化生活服務品質。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等建設,支持社會體育場地建設,發展功能複合的多用途運動場地,穩步增加體育場地供給。

走進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街道嘉囿城市休閒公園,健身步道、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專業設施一應俱全,廣場舞、太極柔力球、踢毽子、舞綵帶等運動豐富多彩。體育場地設施是廣大羣衆開展運動健身活動的重要陣地,是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基礎硬件,是提升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面。近年來,北京市豐臺區每年都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列入民生實事項目,按照“建綠必建體育”的原則打造集生態環保、運動健身、文化休閒爲一體的全民健身運動場所,這種“綠動”融合模式受到周邊居民歡迎。

解決羣衆“去哪健身”的問題,各地都在因地制宜進行探索。杭州的拱墅運河體育公園依託亞運賽事場館建立起集體育館、公園、運動場於一體的綜合性城市體育公園,場館西側的全民健身中心,作爲亞運會訓練熱身場地,如今已向市民全面開放,市民們可以通過“亞運場館在線”小程序預約場地。

近年來,國家圍繞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標準,全國多地加速打造“15分鐘健身圈”,專業體育場館、室外智能健身房、“口袋公園”等場地設施進一步融入百姓生活。2024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按項目劃分,在基礎大項場地方面,全國田徑場地達20.93萬個,游泳場地共有3.97萬個。球類運動方面,全國共有場地303.62萬個,其中足、籃、排“三大球”場地150.42萬個,佔49.54%;乒乓球和羽毛球場地139.54萬個,佔45.96%;其他球類運動場地13.66萬個,佔4.5%。此外,全國有冰雪運動場地2678個,其中滑冰場地1764個,滑雪場地914個。

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鄒新嫺認爲,除按《意見》要求穩步增加體育場地供給外,建議充分利用數智化技術手段,實現體育場地設施高效供給。即將健身人羣與健身場景、服務內容、服務資源等結合起來,滿足羣衆個性化、體驗化健身服務。光有場地不夠,還要以服務羣衆健身需求爲出發點,提升體育場地服務質量。“要不斷提升體育公共服務設施智慧化、標準化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建設全覆蓋,滿足多樣化地區建設需求以及不同水平的健身活動要求。”鄒新嫺說。

國家體育總局羣衆體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體育總局將會同有關部門擴大健身設施增量、提升健身設施質量、用好健身設施存量,提升健身設施開放服務水平和綜合使用效益,在夯實羣衆身邊健身設施基礎、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基礎上,推動城鄉健身設施從“有”向“優”轉變,實現質量提升、服務提升、效益提升,牽引帶動羣衆體育賽事活動開展、健身組織建設、科學健身指導等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李超表示,下一步,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統籌規劃、一體推進羣衆身邊的運動場地設施建設,儘量在人口密度大、輻射範圍廣的區域,充分挖掘利用城市“金角銀邊”等空間,科學佈局羣衆喜聞樂見的運動場地設施,進一步提升可及性和便利性,更好滿足羣衆就近便利運動健身需求。(經濟日報記者 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