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喀什米爾衝突 吵了近80年仍無解

長年來印巴兩國爲喀什米爾主權問題,衝突不斷。(資料照/美聯社)

印度軍於今天(7日)宣佈,越過與巴基斯坦爭奪領土的喀什米爾地區的實際控制線,攻擊巴基斯坦控制區內的恐怖分子基礎設施。印巴兩國長年來皆聲稱擁有喀什米爾地區的主權,該地區一直是雙方對立的根源。

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印巴之間的對立可追溯至1947年兩國獨立之時。原本同屬英屬印度的印巴,依照宗教信仰,畫分爲以穆斯林爲主的巴基斯坦,以及以印度教徒爲主的印度。當時有500多個稱爲「土邦」(Princely States)的自治領地,也需選擇歸屬於印度或巴基斯坦。

喀什米爾(Kashmir)地區是其中一個土邦,居民大多爲穆斯林,但統治的王公卻是印度教徒。在王公未決定歸屬時,巴基斯坦率先發動軍事進攻,王公於是向印度求援,並宣佈加入印度。此舉引發了領土爭議,導致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1949年)。

當時印度軍實際控制了約3分之2的喀什米爾地區,戰爭在聯合國調停下,達成停戰協議。經過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戰爭,及1971年因東巴基斯坦(現今孟加拉)獨立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雙方於1972年簽署《西姆拉協議》(Simla Accord),劃定了至今仍維持的「實際控制線」(Line of Control)。

1998年,印巴兩國相繼進行核試驗,雙方對立升級爲擁核國家的衝突。巴基斯坦主張,喀什米爾的歸屬,應透過聯合國介入下的公民投票決定;而印度則認爲,此爲「雙邊問題」,拒絕任何國際社會調停與介入。長年以來,雙方立場幾乎沒有改變,至今仍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