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建要“接地氣”
當前,鄉村全面振興正紮實推進,“藝術+鄉村”成爲其中的一抹亮色,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不僅重塑了鄉村風貌,讓鄉村兼具煙火氣和文藝範,更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爲農文旅融合蹚出一條新路。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充滿活力也極具挑戰。“藝術+鄉村”不是“1+1=2”的算術題,更不是在鄉村建設中加一點可有可無的裝飾和點綴。要努力讓藝術在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長效作用、放大疊加效應,真正實現促振興、助增收的初衷。
堅持村民主體地位,避免一廂情願式的改造。藝術賦能鄉村建設,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是村民。藝術化改造應聚焦村民需求,引導村民深度參與設計、決策和建設,同時強化能力培訓,讓村民主導藝術鄉村產業後續運營,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受益者。
尊重本地特色文化,激活鄉村內生動力。藝術賦能避免千村一面,深入開展田間調研必不可少,創作者應在深度挖掘歷史脈絡、風俗習慣等當地文化的基礎上,合理運用藝術手法進行創新性融合、創造性轉化,讓鄉村老故事、老手藝煥發新風貌、新生機。同時,本地文化的藝術化展現,有助於提升文化自信,激發參與鄉村建設的更大熱情。
推動產業融合,建立長效機制。藝術鄉建不止要好看,更要與當地產業深度融合。比如,通過藝術設計增強鄉村產品審美格調,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開發文創衍生品產業鏈,將藝術元素切實轉化爲經濟效益。藝術賦能還可催生新的文化產業,例如藝術市集、研學旅行等,這些新業態將有助於村民拓寬增收渠道。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不是點綴美化,而是深耕強化。藝術鄉建不能生搬硬套,要切實通過藝術的創造力、表現力、連接力,吸引更多人走進鄉村,爲鄉村發展帶來新理念、新資源,助推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倪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