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擴至10萬米…5800年前紅山人如何修建「超級工程」?

賈笑冰在牛河梁遺址。(取材自華西都市報/受訪者供圖)

遼寧的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的核心遺址之一,20世紀80年代首次發掘出部分臺基。2021年,考古團隊在女神廟北側清理5號與6號臺基時,發現了9號臺基,連結兩處不相關的遺蹟,將遺址範圍從4萬平方米擴展至超過10萬平方米。考古領隊賈笑冰形容,紅山先民5800年前修建的建築,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工程」。

華西都市報報導,1980年代,郭大順與方殿春等考古學者曾通過打探溝、試掘與地表踏查,在4萬平方米的二號建築址上識別出8座臺基。2021年8月,賈笑冰於女神廟北側的5號、6號臺基進行清理時,發現土層中的石頭與常理不符。深入挖掘後,第9座臺基現身。

9號臺基的發現,將第一地點的範圍擴大至6萬平方米,加上週邊附屬遺存,總面積突破10萬平方米。紅山人在山體基岩上墊土、鋪碎石,分層壘起9座臺基,最高處墊土厚達4.6米。碳十四測年顯示,這些臺基的建造時間僅約200年。臺基從低至高修建,呈梯田狀,共分三、四層。西、東臺基牆體平行分佈,規律性讓人難以想像這是5800年前的建築成果。

牛河梁遺址積石冢全景。(新華社)

9號臺基將2號建築址與女神廟連成整體,成爲突破性的發現。女神廟被考古學者蘇秉琦稱爲「紅山人的女祖,中華民族的共祖」,其與其他臺基的聯繫與建造先後順序因此明朗。賈笑冰表示,9號臺基的出現證明了先建臺基,再建大型建築的施工邏輯。

報導指出,牛河梁遺址核心區面積近60平方公里,內有60餘處紅山文化遺址點,多以積石冢或祭祀遺蹟爲主。核心區中居住地規模小,難以匹配遺址羣內的大規模祭祀活動。然而,這些複雜的臺基結構、精準的建築規畫,顯示當時的紅山社會已具有明確的社會分層,並進入文明社會階段。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展出的女神頭像(複製品)。(取材自華西都市報)

賈笑冰推測,根據古環境、古氣候等資料來看,當時的牛河梁要遠比現在溫暖溼潤得多。河流周圍會有很多溼地,這些溼地並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牛河梁先民只能往高處走,甚至到山崗上生活。這種生活環境,註定了聚落遺址的範圍不會太大。

因此,考古學者推測,或許臨近的山崗能組成一個大的社羣,這個社羣才能真正代表聚落的規模。而臺基上的建築、積石冢、女神廟等,則是紅山人整合社會的一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