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財報 林口長庚連8年居首
112年收入最高前5大醫院
健保署29日公佈2023年醫療院所財報,全臺237家醫療院所中,189家有結餘,佔整體近8成。前5大收入最高的醫療院所,分別爲林口長庚、高雄長庚、中國附醫、臺中榮總及臺北榮總,其中林口長庚醫院連8年居首,而在前5名當中,除中國附醫、臺中榮總是醫務本業收入大於非醫務收入,其餘3家主要仰賴業外收入。
2023年各醫院結餘從666.13億元減至572.34億元,共減少93.79億元,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分析,主因爲長庚體系收入銳減,股利從2022年的85億元減至2023年的36億元。
另2023年醫院的醫務利益率從4%減至3.5%,這意味着醫療院所過得比前一年辛苦。在人事費佔率上,2023年中位數比2022年增加1%,顯示醫療院所有加薪留人、增聘人力等。不過,若與2021年相比,2023年僅追回當年水準,比2021年多出0.2%。
臺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直言,醫院幾乎是賺錢的,卻沒有錢給醫護人員加薪,這是最令人心痛的地方。與2022年相比,人事費中位數僅上升1%,這告訴我們一件事,醫院有賺錢,卻只多花1%在人事費上,護理人員根本無感。
陳玉鳳說,即便加薪,也常見「加A減B」,即加底薪扣獎金,最後就是沒有加薪。醫院賺錢,每次卻說健保給付不足,但健保點值打折,還是有盈餘。若排除靠股票賺錢的長庚,中國附醫有30.84億的結餘,中榮則有20.6億。醫院虧待護理人員,人力不斷流失,在新冠疫情再起之際,要怎麼因應沒有牀、沒有人的情況?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直言,人事費佔率的確有很多進步空間,二代健保的原則是資訊公開、透明,期盼政府透過財報反映出現有制度的問題,例如,收入較多的醫院有無值得借鏡反思之處、收入不好的醫院又有什麼困境、醫院是否靠衝輕症賺錢等,才能改善醫療資源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