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黨組織政府 有違天下爲公
前總統馬英九(前一)參訪國父孫中山先生故居。圖爲故居內一堵牆,寫着「天下爲公」。(馬英九基金會提供)
傳記文學第754號《張謇與弔唁孫中山輓聯》
要探賾當年張謇的芻蕘之見,就需進入成立南京臨時政府的歷史場域,必要了解清末新政後的社會輿論。當年預備立憲,社會上關注西方政治中的政黨理論,引介西方政治實踐的制度經驗來闡述、分析政黨在中國的政治作用。其中以留英歸來、且與孫中山關係密切的章士釗最爲典型,他在一九一一年三月十七日的《帝國日報》上指出:「政治團體之組織有二:有立於國會之內,有立於國會之外。前者政黨的作用爲,建造政策;運動選舉。而立於國會之外的則是普通結社。」章言外之意就是說立於國會之外的革命黨,包括同盟會都只是民間的普通結社。章在另一文中更進一步闡述:「凡政黨者,皆求於現行國家組織之下,相迭代用,以施行其政策者也。故凡政黨,不得含有革命性質。……可知革命黨者,非政黨也。」明確指出革命黨不是政黨。
當時社會的認識是新興的共和政權,要依靠政黨來運作。「政黨者,有一定之政綱、黨員、佔議席於國會,日伺現政府之隙而攻之,有隙則謀倒之,且取而代之,以實行其黨綱者也。」只有在國會之內的政黨,才能代表民意,取得國民信任,實現不同政治主體的和諧共處;以組織的力量來增強國家能力,增進公共利益,組織強善政府,實現中國政治建設的進步。而國會之外的政黨──革命黨,沒有民意基礎,無法參與到政治建設之中。自一九○三年即積極投入立憲運動,且被選爲預備立憲公會副會長、江蘇諮議局議長的張謇,他深知共和政體下,一切不同政見的表達仍應回到國會之內,通過政黨政治運作;革命組織也應該向民主政黨轉化。如果不完成這個轉變,就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無法走向法治的道路。
基於上述認知,章太炎在武昌起義後回國,曾就南方光復各省擬組織新政府公開表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天下爲公,乃克有濟。以革命黨人召集革命黨人,是欲以一黨組織政府,若守此見,人心解體矣」。「天下爲公,乃克有濟」,就是說既然要建立共和,組織新政權的任務就應該從公心出發,吸納各方政治勢力,在國會中縱橫捭闔;革命黨也要轉化爲國會內的政黨。革命黨「以一黨組織政府」,顯然違背「天下爲公」的宗旨;同時也不符合西方議會政治中的多黨並存、相互對立的競爭性政黨體制的原則,所以章太炎認爲「若守此見,人心解體矣」。
章太炎此說深得張謇贊同。「軍起黨消」的政治邏輯:實際上就是要建設合格的議會型政黨,促進中國政治近代轉型效應的政治呼籲;這是立憲派所追求的,因此兩人在這一政治態度上的高度默契。張謇曾在致黃興函中提到:「統一最要之前提,則章太炎所主張銷去黨名爲第一。此須公與中山先生密計之」。然持此主張的章太炎卻被革命黨視爲「奔走於江浙間,張謇、熊希齡、趙鳳昌之傀儡」,以至於孫中山認爲章的說法來自於張謇;「光復時有一種謬說,謂革命軍起,革命黨消,此說倡自贊助革命之官僚某君(指張謇)」。後來也有學者認爲是章太炎重複了張謇提出的口號。但未見有直接的證據。不過張謇說「統一最要之前提,則章太炎所主張銷去黨名爲第一」,那麼應該是源於章太炎的主張。
章太炎、張謇言論的基礎和前提是認爲革命黨將推翻清王朝統治;但是革命黨非政黨,不能對於接下來共和中國政黨政治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那麼「革命黨消」就順理成章了。出於對政治任務和政治局勢的理解不同,孫中山堅決反對甚至嚴厲批判章太炎「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口號。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他在上海召集同盟會幹部會議,發佈了《中國同盟會意見書》,提出兩個前提,第一「吾黨之責任蓋不卒於民族主義,而實卒於民權、民生主義」。推翻滿清只是實現了奪取政權的第一階段目標,不等於能夠立即實行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第二「吾黨當亟爲一致之行,操必死之決心秣馬厲兵於鐵血中,而養其潛勢力以爲之後盾」。強調同盟會必須團結,建立堅強的武力。對於社會上的其他勢力,只有在同盟會擁有強大實力的基礎上,爭取他們歸附革命。在革命尚未能完全成功的情況下,革命黨仍要起到率領國民,進行社會革命的任務。但這一理想化的革命理念並不是張謇、章太炎心目中的共和體制、政黨政治。(四之二;摘自第754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